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化「三評」改革,創新科技評價體系

深化「三評」改革,創新科技評價體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要求全面深化「三評」改革,營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形成中國特色科技評價體系,為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科技評價體系的革新就必須加速,這已是近年來社會各界的一個廣泛共識。

共識之建立,緣於現行人才評價機制暴露了不少弊端。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即坦陳,「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

也緣於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中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法給科研人員帶來了很大困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可謂勢在必行。

不迴避存在的問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意見》亮點頗多。

不同門類、不同崗位對人才有著不同的要求,「一刀切」的弊病不言而喻。現在《意見》明確「堅持分類評價」,即按照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軍事科學等不同學科的特點,以職業屬性和崗位要求為基礎,堅持共通性與特殊性、水平業績與發展潛力、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分類建立健全涵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在分類評價的機制中,一個應用型人才從此不必再為一年應該發表多少篇論文而苦惱。

長期以來,一個科研人員只要獲得某種榮譽,就相當於貼上了「永久牌」標籤,個別地方又以這種榮譽性稱號論英雄,項目、資源、經費近乎壟斷,不但有欠公正,也助長了浮躁和功利之風。現在《意見》一方面要求不把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承擔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確定的限制性條件,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避免與物質利益簡單、直接掛鉤,另一方面強調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建立動態評估機制,無疑有利於各種人才走出唯學歷、唯榮譽、唯資歷困境,從而激發出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砍掉繁文縟節,革新評價體系,釋放科研人員的活力,這一步必須走。但在中國科技投入持續升高的背景下,在以往一些程式性的審批被革除之後,如何防範學術不端是又一個緊迫的問題。這也正是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成為《意見》另一個重點的原因。

近年來學術不端行為之所以愈演愈烈,與處理方式過於柔軟有關。儘管主管部門和高校、科研機構都設有所謂的「學術道德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科研誠信辦公室」等學術監督機構,但人員多為兼職,機構形同虛設。前不久「兩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本次《意見》不僅強調建設完善嚴重失信行為記錄信息系統,更提出了「對納入系統的嚴重失信行為責任主體實行『一票否決』,一定期限、一定範圍內禁止其獲得政府獎勵和申報政府科技項目等」具體的懲戒措施,顯示中國科研誠信建設已經長出「牙齒」,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正在落實。

用新的制度解放科研人員,讓他們在廣闊的空間盡展其才,同時又更加註重科研誠信,如此兩翼齊飛,中國的科研環境逐步走向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可以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以字母A打頭的微商就不配有朋友嗎?
厲害了沙田!龍舟賽精彩紛呈,今年招引項目投資額達981.5億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