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雷昊霖:從「彈幕」霸屏看亞文化傳播

雷昊霖:從「彈幕」霸屏看亞文化傳播

在當前社會經濟全球化時代,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對文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同類型的文化樣態在發展過程中有衝突也有融合。在多元文化傳播背景下,一些與主流文化相伴而生卻存在差別的亞文化形態以其獨特的方式,呈現於時下網路社交媒介中。人既是文化的創作者也是享受者,對於不同文化價值取向的自主追求,客觀上活躍了亞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大眾化傳播。

網路社交媒體:亞文化的傳播沃土

在互聯網共享性、開放性等諸多優勢的支持下,社交媒體逐漸完成了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建設,在為人們提供虛擬網路社交平台的同時,徹底改變著人們的交流表達方式。網路社交媒體受其海量參與受眾的影響,相應產生的傳播效能就更不容忽視。與傳統報紙、書刊等紙質媒介不同,在高度自主化的網路媒介中,人們可以暢所欲言,充分表達個人見解;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實現著不同階層人們多樣化的傳播期待,越來越多的小眾新興文化,即所謂亞文化開始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傳播。

尼爾·波茲曼(NeilPostman)曾在《娛樂至死》中談到:「媒介形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媒介傳播的內容,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在現今網路媒介中,主要的社交工具是集合了視音頻、文字、圖片等多媒體手段,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手機App,它們在人們交流互動中的廣泛應用又不斷催生著更新的社交媒體產品出現。以當前流行的「彈幕」為例,這種形式起源於日本,普遍存在於我國視頻播放的門戶網站和相關論壇的視頻播放區。通過「彈幕」,用戶可以在線對視頻內容和劇情發表個人觀點並實時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和分享,體現了融個體表達與群體交互為一體的網路社交媒介屬性。然而極大的輿論寬容度使其不乏類似於「惡搞」的橋段,甚至頻繁出現對經典文化的盲目戲謔與解構,某些「彈幕」使用者的約束力和責任感不斷被消解。亞文化本身所帶有的強調話語平等權和身份認同的特質在這裡獲得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由此,「彈幕」在帶來某種程度的傳播機制創新的同時,形成了被更多青年群體所推崇的類似於「廣場狂歡」式的典型亞文化傳播形式。

當然,客觀來說,在網路社交媒體上的亞文化傳播也有正能量和推動文化發展的積極因素。基於互聯網傳播基礎上的網路文學創作是具有代表性的亞文化表現形式,熱播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中較多劇情來自網路小說,但是在進行情理兼容的改編創作後,掀起了一股關注反腐倡廉的熱潮,對我國廉政建設起到了一定的輿論推廣作用。

在網路社交媒體時代,傳播與被傳播、接受與被接受,逐漸模糊了之前相對清晰的界限,顯現出一體化的趨勢。在傳播與被傳播、接受與被接受逐步一體化的過程中,「身處」虛擬的網路社區,用戶往往憑藉多樣化的表達渠道,高調發表觀點,充分彰顯個體的主動性,甚至無所顧忌地呈現自己的各種特殊愛好而不必為此承擔相應責任。「發聲」權利的輕易獲取所激發出的強烈傳播慾望,成為網路社交媒體中亞文化傳播的不竭動力。

疏離中的融合: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傳播互鑒

亞文化通常以一種想要顛覆、揮別主流文化的心態,來凸顯自身背離、反抗與所謂不苟且的精神訴求,反映了某些群體的生活理念、意識形態和價值索求的獨特性。亞文化對於文化消費和解讀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解構著主流或是精英文化,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文化場域中形成一種異質化的文化類型。

基於傳播理論的角度,亞文化傳播具有較強的擬態環境特性。擬態環境不是對客觀環境的再現,而是一種象徵性環境,其特徵是:大眾傳播形成的信息環境會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產生干預,這是社交媒體為我們構建的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多樣的文化都具有相同條件的孕育空間,逐漸擴散並對人們產生影響。活躍的亞文化自身會將一定範圍內秉持共同價值取向的人勾連在他們彼此關注、研究的同一話題中。從某種角度來看,社會結構在相對時間內是否趨向穩定,主要取決於我們對文化多元化的認同程度。亞文化傳播在鞏固相對獨立群體認知共識的同時,其文化屬性的外延意義也會不斷衍生,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主流文化,成為身處不同文化「圈子」的人們了解對方的有效途徑,並從客觀上削弱文化的硬性對抗,逐漸勾畫出一種相對和諧的社會關係。主流文化為亞文化提供發展空間,亞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為主流文化貢獻創新元素。在這種大趨勢下,亞文化中積極內容最終的歸宿將會融合為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受眾群體也將越來越「大眾化」。

比如,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風靡西方的黑人音樂和搖滾樂,由於其起源於種族文化和小眾認知,出現伊始就極端注重個人情感表達,其對當時主流文化的嘲諷與無視,給自身貼上了鮮明的亞文化標籤。但是在漫長的時間流逝和文化本身基於社會發展的嬗變與自我調整中,這種當時「特立獨行」的音樂形態在現今卻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規約下的引導:保障亞文化健康傳播

傳播學誕生於20世紀上半葉,其發展演變過程對於信息傳遞和文化擴散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網路社交媒體的出現為脫胎於大文化範疇的亞文化發展提供了利好條件,從而衍生出不同種類亞文化的共生傳播。但是,由於網路媒體社交行為缺乏嚴格的把關,以及互聯網自身的高度開放和共享性質,網路社交環境下文化的呈現良莠不齊。如果不對網路媒介的使用者加以正確的規約與引導,那麼網路社交的媒介生態將逐步「惡俗化」,各種表面上標榜「平民化」和「自由表達」的亞文化樣態將會成為傳播消極觀念和糟粕文化的「伊甸園」,亞文化所謂的「個性」和「抗爭」也將被嚴重異化。基於這種狀況,在當前網路使用環境下,應當採取引導與監管並存的手段,保障社交媒體中亞文化的健康傳播。

從規範層面來看,我國網路平台的監管機制尚在不斷建設完善中,人們通過社交媒體發表個人言論需要進行相應規制的約束,避免在扮演信息傳播者的過程中遊離於法律的邊緣。應當謹慎表達相對感性的認知,將自身在社交平台的言論控制在理性思考的範圍內。言論自由不代表絕對自由,人們有權利傳播主流文化之外的小眾文化,但其文化精髓應當是積極樂觀的。由此在社交媒體上可以充分發表對時事熱點的關注和評論,但決不能罔顧事實、「無中生有」,甚至對涉事人員進行以宣洩自身無端情緒為本質的人身攻擊。

同時更要注重引導媒介素養的養成,人們在社交媒體和其他平台進行信息書寫或傳播過程中,應當具備基本的行為規範和媒介素養。在當前社會發展模式下,人們通過網路社交媒體進行亞文化傳播時,要學會如何辨別優秀的亞文化,以理性思維對亞文化內容做出判斷,避免因自身的言論和行為對安全穩定的社交媒體平台造成衝擊,甚至觸犯相關的網路監管條例。良好的媒介素養將促使人們自覺將更多優質的亞文化資源逐漸融入主流文化,營造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網路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界限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人們享受著多樣的文化,但人們在進行文化傳播實踐時,還應加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以期共同構建良好的網路社交環境。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

原標題:網路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社科院:以政治建設為統領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東方叢刊》創刊25周年紀念暨東方研究高端國際論壇在桂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