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為崇禎年間的重臣,楊嗣昌有著怎樣的歷史功績?

作為崇禎年間的重臣,楊嗣昌有著怎樣的歷史功績?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李晨

楊嗣昌是崇禎朝的重臣,崇禎帝曾每每感嘆稱「「用卿恨晚!」,正是由於崇禎帝過於信賴楊嗣昌,以至於楊嗣昌去世後,崇禎帝環顧朝內似乎無人能替他分擔朝政「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

楊嗣昌,字文弱,又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生於1588年,卒於1641年。為晚明重臣楊鶴之子,曾與其父同朝為官,1610年高中進士,1637年,由於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出任兵部尚書一職,楊嗣昌並非典型的武將,而是文人出身,除了其顯赫的家世背景之外,他還是一名詩人,著有《楊嗣昌集》。面對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可以說他是中國「攘外必先安內」的踐行者之一。

楊嗣昌雖然早在萬曆年間就已從政,但真正「伯樂識千里馬」則是在崇禎帝一朝,偶然的一次機會,尚未登基為帝的崇禎皇帝讀到楊嗣昌親作的《地官集》,感嘆楊嗣昌身上的才華,1628年,崇禎登基,楊嗣昌即受到崇禎皇帝的重用,此時,楊的父親因詔安不成功獲罪當誅,崇禎帝為安撫臣子,免除了楊嗣昌父親的死罪。勉勵楊嗣昌多多為國盡忠,此後楊嗣昌歷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崇禎九年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從此開啟了新的人生,活躍於大明的中央高層中。

楊嗣昌一生有幾個明顯的標籤

一、文人點兵,楊嗣昌的文人形象無疑是他最為明顯的標籤,他少年得志,魚躍龍門。雖然曾經優遊幾年,但很快就被崇禎帝發現其才華,並得到重用。《野客青鞋記》、《樂飢園詩集》、《武陵競渡略》等皆是他所做的詩集雜文。其文筆流暢,寄情山水,似有唐初豪放派詩人之遺風。

二、攘外安內,是楊嗣昌為沉珂痼疾的大明開出最後藥方。在他看來東北邊關是可以通過議和得到緩解的,真正的問題是流竄中原附近的農民起義軍,為此他向崇禎皇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計劃,深得崇禎皇帝的賞識。但文人終究不諳兵法,世事變化之理,最終其宏大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也隨著農民起義軍隊伍的不斷壯大,而宣告破產了。

三、羞愧而亡,晚年的楊嗣昌雖身負重任,但似乎有些體力難支,疲於應付。面對著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楊嗣昌再無辦法可解。面對氣勢洶洶的農民起義軍,1639年,再次被崇禎帝派出督師平寇,可這一次楊嗣昌再也沒有回來。1641年,追擊張獻忠連連失利,加之洛陽、襄陽失守,楊嗣昌最終數日不進食,羞愧而亡。也有傳聞說是自殺而死,這也正如有人評論到: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當這種個體利益與皇權忠君思想發生衝突時,個體的犧牲或許是對皇權忠君思想的最好踐行。

楊嗣昌死後,崇禎帝追贈為太子太傅。

參考文獻:

樊樹志:崇禎:攘外與安內的兩難選擇.學術月刊.1996.

李超:楊嗣昌軍事策略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12.

梁頌成:楊嗣昌的生平與創作.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

編輯: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明代《大誥》中的嚴刑峻法,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王恕為何受到如此推崇?

TAG:季我努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