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三丰的山居往事

張三丰的山居往事

| 鄧興 攝影作品

山,在中國人的認知里是出高人的地方。

神話故事裡,仙人在山上修仙修道;

金庸江湖中,江湖門派皆踞山創派,大宗師們都喜依山而居。

張三丰就是其中的一個。

張三丰本是練武奇才,大俠楊過只看一眼便知道了,「只見他相貌甚奇,雖只有十二三年紀,但凝卓立,甚有威嚴。」

這個優秀的少年,先問道少林,在武學聖地渡過了山中的修行歲月,在這裡他也遇到了暗戀對象郭襄。

那一年,郭襄十八,張三丰十六,她是到寺里打探楊過消息的郭二小姐,他是送小姐下山的少林學徒。

臨別之際,郭襄順手送給他一對小小的鐵羅漢,上了發條,就可以打一套簡單的少林拳。

一對上發條的鐵羅漢玩具、老師覺遠在平時選講的幾句《九陽真經》,就像偷來的天火,向少年張三丰傳授了第一套拳法、第一分內功。

怎奈世事無常,滄海桑田,少年因緣際會入紅塵,有說是張三丰少林懷才不遇,倒不如說修行不離世間覺。

| 圖片來源 百度圖片網

只知他定下規矩:武當弟子在外行走,遇少林弟子當禮讓三分。又可見其尊師重道,有情有義之性情。

少年下山後,尋得一處仙山,渴飲山泉,飢餐野果,發奮鑽研武功。在山上,他開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室,掛牌為「武當派」。

從此,武學歷史的長河,劈開了一條全新的河道,浩蕩奔流。

這時的江湖是一個戰國時代,天下高手整天混戰,排行榜上硝煙瀰漫。

但不管外界如何,張三丰只一個蒲團、一盞油燈,默默創造著武功。

武當山上,孤燈長明,一門又一門神功絕學從張三丰手下誕生:

梯雲縱、震山掌、太極拳、太極劍、神門十三劍、繞指柔劍、真武七截陣……

每一門功夫創新出來,都把世人對武學的認識刷新了一遍。

他還提出「內執丹道、外顯金鋒」的修持思想,將完整的丹道修持寓化於武學的內功拳法、劍法與技藝之中,「以武入道、以武演道、與道合真」。

至此,武當內家拳法已成熟完備。

| 圖片來源 百度圖片網

其實,無論是學武練功,還是學文習字都需要專心致志,心無雜念,方能有所成就。大高手們隔段時間就閉關也是這個原因。

武當派依山而建,山讓人獨立於現世,更容易集中精力在某個領域修行。

且,山上風水極佳,靈氣充裕,此景此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方可大成。

山中修行無歲月,彈指世間一百年。

當年那個小工作室,已慢慢變成了威震天下的門派。提起「武當」兩個字,人人都悠然神往。

這時,張三丰已經一百多歲了,他同時代的人走了,晚一代的人走了,晚他兩代的也成了老朽。

武林中人和他聊天,往往只能寒暄幾句,因為沒有共同話題。他也從不絮絮叨叨陳年舊事,豐功偉績。

他愛幹嘛呢?

閉關,向相伴了大半輩子的大山傾訴,鮮少見客。

| 圖片來源 PhotoFans攝影網

就像辛棄疾老年寫詞,平生一事無成,什麼能讓他歡喜?

也只有眼前的青山而已,「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這時,山與人成了彼此的知音。

| 夏肇旭攝影作品

這個震古爍今的宗師還時常凌立峰頂,無言。

這個畫面既像呂純陽的「獨上高峰望八都,黑雲散後月還孤。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又如雪漠的「大風吹白月,清光滿虛空,孤獨也」。

大山,儼然成為了宗師的精神代表。

以高海拔,籠罩天地之靈氣,樹木蔥蘢。山上人聽松泉,聽鳥鳴,忘記塵囂,無世俗紛擾,深耕於某個領域,甚至開山立派,世代傳承。這便是山給予人生的想像。

現代人總以為歸隱是失意的象徵,事實上,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與自然的共處中,尋得最高的自由。

張三丰隱居于山,但他在武林之中仍是公認的高手、高高手。

無事上山去,有事下山來。

在水邊感知世事無常,在山地領悟天地恆昌。「致極虛,守靜篤。」

等到世事看盡,我們仍要向山而歸。

|杭秋源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來自中國,中國來自哪兒?
端午與酒: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