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地理單元,古徽州府域(含一府六縣)有著水墨畫般的靈山秀水、田園風光,更誕生了「程朱理學」「新安畫派」等文化源流,在明清時期趨於鼎盛,開一代風氣之先。從建築、科技、教育到徽商、賢達,濃縮了農耕文明精華的徽州文化,正日益成為國人的精神原鄉。

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鎮館之寶——宋代「文府墨」

如今,行政意義上的徽州府域早已不復存在。但2008年開館的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卻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徽州文化的窗口。「博物館館藏豐富,收藏有陶瓷、硯台、徽墨、書畫、徽州三雕、青銅器、玉器、雜項、古籍圖書、徽州文書等各種文物近10萬件(冊)」,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姚昱波說。

全面體現徽州文化

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迎賓大道,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安徽省第二大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全面體現徽州文化的博物館。「博物館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陳列面積6000平方米,館舍建築以『天人合一』為主導思想,是一組以徽州文化為基本內容、徽州地理山水為背景、徽州建築風格為基調的多功能綜合建築及徽派風景園林」,姚昱波介紹道。

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1963年成立的「徽州地區博物館」。1987年黃山市成立後,徽州地區博物館更名為「黃山市博物館」,時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直至2008年1月,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成立,原黃山市博物館和黃山市文物商店成建制併入,更名為「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基本陳列為《徽州人與徽州文化》,分為「走進徽州、天下徽商、禮儀徽州、徽州建築、徽州藝術、徽州科技」六個部分,另設有兩個臨時展廳。走進博物館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光點標註的「古徽州府域圖」,除涵蓋現有的安徽省黃山市外,還包括劃歸本省宣城市的績溪縣和劃入江西省的婺源縣。

在第一展廳《走進徽州》里,展出的是徽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瓷器等藝術精品,其中一件明代的法華三彩荷葉形瓷枕造型格外別緻、生動。瓷枕分兩部分,上部呈荷葉狀,底座長方形,荷葉由兩山石支撐,間以荷花裝飾。胎體厚重,有裂紋,通體施黃綠紫釉法華三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另一件獅形枕,通體施青白釉,枕上釉面斑駁,枕面下呈卧獅形,神態可掬,妙趣橫生。博物館中,還有不少越國的青銅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人文郁起,為海內之望,鬱郁乎盛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儒家文化的聖地,徽州是享譽全國的禮儀之邦和人文望郡,也是宋代以來中國理學的重要源頭和實踐地。其中,理學大儒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以闡述儒家綱常倫理的合理性為己任,對12世紀以後的中國哲學和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徽州地區也有了「東南鄒魯」的美譽。

得益於歷代先賢的教化,徽州社會風氣歷來崇文好儒,百姓尊奉「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特別是宋室南遷以後,徽州地區文教更趨昌盛,書院私塾遍布城鄉,出現了「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文化盛況。明清科舉制下,徽州地區誕生了16名文武狀元,佔全國總數的1/10,其中僅休寧一縣就出了13名狀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狀元縣」。到了近代,徽州府屬各縣的私塾與村莊比例也居高不下,最高可達3/4以上。

文教興盛,使得徽州地區不僅名人輩出,還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物典籍。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館藏近10萬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34件,二級文物144件,三級文物3913件,古籍近5萬冊,契約文書近3萬份。「文獻之邦」「文物之海」的稱謂名副其實。歙(shè)硯、徽墨、徽州文獻是館內的特色藏品。

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明代朱三松款荷葉紋筆筒

位於博物館二層的展廳里,一方已分為兩段的墨石靜靜躺在盒中,上面的「文府」二字清晰可見,這就是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宋代「文府墨」,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文府墨為北宋時期製作,1978年出土時,已在水中浸泡多年而不損,十分罕見。」博物館講解員張莉婷說。

文化的繁榮同樣體現在書畫藝術上,徽州地區的新安畫派可謂獨樹一幟。新安江清澈嫵媚,千迴百轉於崇山峻岭之間,構成一幅奇妙的山水畫卷。新安大好山水也為當地畫家提供了絕好的繪畫範本,並在畫家漸江筆下達至高峰。博物館內,數十幅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展現了新安畫派追求疏淡、清逸、冷寂的陰柔之美,創作技法上側重以線造型,大量使用塊狀結構而極少渲染的特點,體現了畫家師法自然、以畫明志的內心情感。

建築工藝折射徽商繁榮

博物館第二展廳的《天下徽商》部分,一座雕塑生動地再現了徽商遠離家鄉創業的離愁別緒:男子登船將駛向遠方經商,拱手向岸邊的妻子作別,妻子依依難捨、盼君早歸之情溢於言表,令觀者為之動容。當地一首民謠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商創業之艱難,由此可見一斑。但徽商的繁榮也造就了「無徽不成鎮」的輝煌,並直接促進了徽派古村落、建築和工藝的發達。

「七分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與莊園」,徽州人經商多的客觀原因是徽州地區山多田少,人口眾多。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300多年間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彼時在全國各大商人集團中,徽商居首位。在高峰時期,徽州成年男子中,經商者佔到70%。「徽商在外經營茶、鹽、木、典當等各種行業,足跡遍布全國和世界各地。他們在外闖蕩多年,團結互助,多數又榮歸故里,修屋置產,光耀門楣,這也符合古人衣錦還鄉的傳統。」張莉婷說。

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 古籍硯墨見證文教昌盛

明代法華三彩荷葉形瓷枕

在《徽州建築》展廳內,徽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如西遞、宏村、龍川等均以模型形式展現。這些古村落除了與自然山水融合為一,還蘊藏著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理念。「粉牆黛瓦上,巍巍馬頭牆。明堂開天井,四水俱歸堂。」作為徽派建築的重要特徵,馬頭牆俗稱「封火牆」,始建於明代,分為鵲尾式、坐斗式和坐吻式。史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何歆任徽州知府。鑒於當地火患頻繁,殃及近鄰,他以每五戶人家為一伍,共同出資砌火牆以阻止火勢蔓延,一月之內就建造了數千道,效果明顯。此後,家家戶戶開始獨立建造,並對封火牆美化造型如高昂的馬頭,故有此名。

徽派建築的精緻,還體現在以「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磚雕)為代表的雕刻技藝上。在博物館展廳中,有兩「捆」以石墩形式呈現的《石雕竹子》,每捆均由雕刻成的粗細不一的石竹組成,上面「鋪」以光滑的石墊,並以雕刻出的石繩作捆綁狀,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當地有一種說法叫「是圖必有意,是意必吉祥」,「徽州三雕」在構圖上注意變化和透視效果,內容上注重整體性和情景性,處處體現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徽州文化以新安山水為依託,以徽州人緣為紐帶,以程朱理學為核心,以徽商經濟為基礎,奠基於隋唐,崛起於兩宋,鼎盛於明清,影響於當今。一座徽州文化博物館,給了人們管窺徽州文化魅力的空間,也讓觀者感受到內心的寧靜祥和。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地理孝思集》的編纂與版本考述
書院文化流淌在歷史長河中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