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女人14歲懷孕,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後,太后說:狐媚子,賜死

這個女人14歲懷孕,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後,太后說:狐媚子,賜死

原標題:這個女人14歲懷孕,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後,太后說:狐媚子,賜死


在中國所有皇帝里,我們最熟悉的一個皇帝莫過於康熙了吧。不僅僅是因為他離我們的時代比較近,更重要的是各種書籍和影視劇的大肆渲染,讓我們知道了康熙就是傳說中的「千古一帝」。無論在書籍和影視劇里,影響康熙最大的女人似乎就那麼兩個,強勢霸道的孝庄太后,精明能幹的蘇麻拉姑,而康熙的生母卻極少有人提及。按常理說,媽媽才是影響孩子最大的一個因素。然而皇宮大內,不同尋常人家,康熙的媽媽為什麼被歷史所淹沒呢?筆者即將給你打開這個歷史之謎。


康熙的媽媽佟佳氏出身名門望族,其父為少保,固山額真佟圖賴。很多讀者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少保,固山額真?其實它們不是官職名稱,而是一種官職級別,相當於今天的副國級幹部。佟佳氏被封為孝康章皇后。

能升為皇后的人,一般不是靠相貌和心機能起來的,其背後都有大家族勢力做支撐,有種政治聯姻的味道。佟氏家族就出過兩位皇后,一位是康熙的媽媽,一位是康熙的老婆,而且她們還是姑母與侄女的關係。



康熙的岳父佟國維人稱「佟半朝」,其勢力之大,可想而知。佟國維的次子隆科多又受後來的雍正皇帝重用,可想而知佟氏家族在朝廷中有多大的分量。之所以如此,儘管順治皇帝不怎麼喜歡這位年僅13歲就入宮的小丫頭。她和順治的愛妃董鄂相比,太過任性和單薄了。


但出於對政治壓力的考慮,順治皇帝還是時不時的會臨幸一下這位小姑娘的。我們無法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想像古代的事情。

一個十三四歲的小丫頭,正值花季雨季,內心深處充滿了活潑和浪漫,這是一個夢的季節,思想處於朦朧中的少女突然間嫁入大內深宮,不但要遭受嚴格宮廷制度的約束,還要時時遭受後宮三千佳麗的爭寵內鬥。



而且皇宮之內她唯一的男人,卻並不喜歡她,例行公事的肌膚之親,如同嚼蠟。如果不是她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順治皇帝也許理都不會理她一下。也許是幸運,更也許是不幸。這位小丫頭在14歲那年發現自己懷了順治的孩子,很多朋友人會問懷孕為什麼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因為那裡是皇宮,經常看宮廷劇的女孩子都知道,在後宮懷孕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有無數的眼睛盯著你肚子里的那個孩子,為了權力和恩寵,後宮的女人們會使用各種手段來除掉這位未出生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媽媽。很多女人便因為懷了皇帝的孩子而被害死,或設計打入冷宮。


幸運的董佳氏,不僅沒有因為懷孕而被陷害,反而為順治皇帝產下一名男嬰,這名男嬰就是後來的康熙。哪位女人為皇帝生下一名兒子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這涉及到整個王朝的繼承問題。備受恩寵的董鄂妃心裡很是嫉恨,便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她的麻煩。


按說這種大家族出身的女孩子,都知道明哲自保,低調做人。而董佳氏恰恰相反,個性好強,據理力爭,居然和誰也不敢惹的董鄂妃打鬧了好幾次,這令一向偏愛董鄂妃的順治更加討厭冷落她。


而清朝的宮廷制度又規定,孩子不能有自己的親生媽媽撫養,這樣就從小杜絕了母子二人合謀弄權的先天優勢。這也是後來董佳氏與康熙的關係並不怎麼親密的原因。


順治皇帝病故之後,年幼的康熙在太皇太后孝庄的扶持下登上了大清的皇帝寶座。這位曾經因患過天花而差點命喪黃泉的少兒皇帝,並沒有實際權力。大清的政治核心依然掌握在孝庄以及圍繞在孝莊周圍的一幫大臣的手裡。


就秘文傳說,孝庄太后唯恐康熙的生母以及家族勢力過分參透政治核心,便用慢性毒藥除去了康熙的母親。年輕貌美的董佳氏便在康熙繼位兩年之後命喪皇宮。至於孝庄太后斥責她為狐媚子,也只是史書傳聞,因為康熙母親之死本身就是撲朔迷離的,反應了當時後宮鬥爭的政治性屬性。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既然太后想賜死你,以「狐媚惑主」為借口再好不過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後宮哪個女子不是在「狐媚惑主」?迷惑不住皇帝,後半生的衣食可就沒有著落了。


幸運的是康熙是生母有個很好的謚號,其謚號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聖章皇后。


很多人看不懂這一大串的文字,其實也不需要看懂,就知道是讚美人的好詞就可以了。死後給了她那麼一大串的好詞用來標榜她,而她生前,卻又是如此的不幸。


侯門深似海,這次筆者奉勸那些你是一心想嫁入豪門的普通女孩子,如果哪天你真的嫁入豪門?是幸運還是還是災難都還說不清楚呢。


一個善於忘記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前途的,請關注公眾號:靜說歷史(jingshuolishi)與您一起記錄中華民族的繁榮與苦難,銘記每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皇后太幸運,皇帝遣散六宮專寵她一個人,但也因此斷子絕孫
百年前,100萬土地沒人守,一將軍說:我來守,領土一寸不能少

TAG: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