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來取經秘密被兩人識破?一人險遭斷臂之刑,另一人被孫悟空除掉

如來取經秘密被兩人識破?一人險遭斷臂之刑,另一人被孫悟空除掉

文:明智金蟬(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佛祖降服妖猴孫悟空、平定天庭之亂後,一日登台演講,宣布了「東土傳經」的偉大計劃。

據佛祖觀察,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

按照佛祖的說法,四大部洲之中,唯有南贍部洲最是罪孽深重。為了宣揚「眾生平等」的普世價值,靈山決定將鎮山之寶「三藏真經」傳播東土,好「勸人向善」,以致實現天下大同。

如此偉大的計劃,若要實施必然需要一個強而智慧的人物,於是觀音菩薩越眾而出,主動要求承擔這個艱巨的任務。佛祖對觀音菩薩很是滿意,認為「別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

觀音菩薩果然沒有辜負佛祖的期望,先是在趕往大唐途中就為將來的取經團隊招納了三名神通廣大的成員;到達大唐之後,又先後導演了《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等一出出大戲,成功把一個「十九歲領兵,南征北伐,殺人無數,不懼鬼神」的無神論者唐太宗,活活嚇成了虔誠的佛教徒。

觀音菩薩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要想在大唐開創佛教信仰,如果按部就班的從基層推廣,不知道要耗費多少精力和時間,而觀音菩薩另闢蹊徑,利用無上法力和通天人脈,直接把大唐的最高統治者變成了佛教徒。正所謂上行下效,如此很容易就能將佛教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同樣的手段,靈山在烏雞國、滅法國等國度也曾經多次實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當然,再好的辦法,總會存在不可控制的問題。當唐太宗宣布廣傳佛法的時候,班部里跳出了太史丞傅奕,上表極力反對佛事:

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雲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傅奕說的是否有理呢,我們可以逐條分析。

西域之法,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靈山傳播的價值觀,雖然是勸人向善,但多是以「蒙誘」的方法來進行的。讓人們相信,今生承受苦難之果,根源都是往世造下惡業的因引起的;只有苦修今生,才能換來來世的美好生活。這一點,正是大唐諸多反對佛法者的共同疑惑,一個「追」字和一個「窺」字,道盡了「蒙誘」二字的本質。

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這句話是說,自三皇五帝開始,中華本就有完善的勸人向善、追求「仁義禮智信」的不二法門,比之靈山輸出的價值觀非但不遑多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傅奕得出結論:傳播佛法於東土者,蓋「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我們之前已經在多次討論過靈山「東土傳經」的目的,總結起來無非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輸出價值觀、爭奪人間界信仰的勢力擴張工程。

對於這一點,取經團行至荊棘嶺的時候,拂雲叟也對虔心拜佛求經的唐僧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評:

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麼?

這勸人向善的法門,根源本來就在中華,你唐僧卻反而跑去靈山求證大道,豈不是捨本逐末,空費草鞋嗎?

對於這樣「毀佛謗佛」的「胡言亂語」,取經團是如何處置的呢?原著這樣交代:「八戒聞言,不論好歹,一頓釘鈀,三五長嘴,連拱帶築,把兩顆臘梅、丹桂、老杏、楓楊俱揮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鮮血淋漓。」

看吧,這就是說實話的下場。對於這件事,孫武空給出了這樣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師父不可惜他,恐日後成了大怪,害人不淺也。」恐怕孫悟空所謂的「害人不淺」,並不是指他們成為大怪後為禍四方,而是指他們的「胡言亂語」對靈山的價值觀存在極大的威脅吧。

拂雲叟因為多嘴,最終死於非命。而遠在大唐傅奕,雖然也曾「毀佛謗佛」,但結果就比拂雲叟要好很多了。唐太宗在看到傅奕反對佛法的奏摺後,很是鄭重的與群臣進行了深入研討,最後才出具了一條法律條款: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傅奕與拂雲叟差異頗大的結局,或許也從側面證明了這樣一件事: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靈山「東土傳經」,「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也許,這正是《西遊記》描繪的神話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這個神仙只出場一次,實力完爆孫悟空?身份比菩提祖師還要神秘!
此人堪稱江東頂級謀士,周瑜也服他?如果沒他,曹操早就滅掉孫權!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