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又落後美軍30年!人類最新銳一種類導彈誕生:上打戰機下打軍艦

又落後美軍30年!人類最新銳一種類導彈誕生:上打戰機下打軍艦

7月4日,美媒近日刊發文章稱美國海軍正在研製一款代號為「海龍」的全新導彈系統,這是一種潛射導彈,可讓潛艇獲得「突破性進攻能力」。但有關「海龍」導彈的存在只是從美國海軍水下作戰研究所的一家承包商因為保密意識不強,丟了數百G的資料才為外界所知,具體情況沒有任何信息披露。於是,各方都展開了想像力,對「海龍」進行推測。現在猜測最集中的是「海龍」並非從頭設計的導彈,很可能是「標準6」遠程艦空導彈衍生而來的兼顧反艦和防空能力的多用途導彈。這將勢必開創人類武器史上一種全新武器的誕生,在這方面的研究美方恐怕將領先其他國家至少30年的差距,特別是,因為在「泄密」的報道里提到「海龍」導彈是「將現役導彈整合到潛艇上」,而且還是超音速。在美國海軍現役導彈里,只有艦空導彈和反導導彈是超音速,但「改進型海麻雀」艦空導彈個頭太小,戰鬥部威力、射程等都無法滿足改裝需求。

「標準」2在執行防空任務時的射程可達100公里以上,但用於反艦的話射程就會明顯縮水;「標準」3反導導彈在整體設計上是針對彈道導彈的,改動起來難度大。這樣算來,只有「標準」6比較符合改裝需求。「標準」6導彈採用MK72固體火箭助推器和MK104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3.5馬赫以上,最大射程370公里以上,用於改裝的話要比「標準」2和「改進型海麻雀」更合適。不過,將「標準」6改裝為潛射版也存在不少問題。

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的難度要比水面艦艇發射導彈大得多,因為後者只在空氣一種介質中飛行,而水下發射則需要克服水這種介質的影響。儘管導彈在水中的穿行時間很短,但是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要讓導彈在很短時間內從水下發射,然後出水轉入在空氣中飛行,這種介質的迅速轉換對導彈提出的要求更好。「標準」6要進行潛射,不是拿過來就能用,必須進行大量試驗,甚至還要進行重新設計。「標準」6要進行反艦,那麼現有的64公斤高爆戰鬥部威力就顯得太小,現代反艦導彈普遍採用半穿甲戰鬥部,而且戰鬥部重量也比「標準」6大得多,例如美軍現在主用的「魚叉」反艦導彈戰鬥部重量就達到了220公斤。

如果「標準」6不增加戰鬥部重量、改變戰鬥部類型,那麼對於水面艦艇的打擊能力就比較小。但如果增加戰鬥部重量,那麼射程方面又會大減,可能與現在的潛射「魚叉」差不多,優勢只是在於超音速。至於潛射版「標準」6在具備反艦能力的同時,還具備防空能力,從而讓潛艇遇到反潛機的時候不再只是躲避,而是能夠對抗,這種想法也是有些理想化。潛艇之所以缺乏防空能力,主要問題不是防空導彈不能上艇,而在於潛艇如何早期探測到反潛機並適時發射導彈。潛艇的最大優勢在於藉助厚厚海水掩護的隱蔽性,如果要探測反潛機,就需要浮出水面,或者在靠近水面伸出雷達桅杆,因為無線電在水下衰減很厲害,潛艇在水下無法探測空中的反潛機。

但浮出水面也好,靠近水面也好,都會增加潛艇的暴露率,使自身處於危險之中。再者,潛艇的雷達無論如何是沒法與水面艦艇的艦載雷達相比的,探測距離很近。那麼,潛艇依靠其他平台為其提供空中信息行不行呢?理論上沒問題,但是這仍然需要潛艇上浮,原因還是在於無線電在水中的衰減。「標準」6雖然是「協同交戰」(CEC)戰術的產物,但是潛艇如果沒有強力的信息支持,自身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發射導彈,所謂的「A射B導」也就很難實施。因此,「海龍」導彈所謂的讓潛艇具備「突破性進攻能力」,更像是一種威懾性的宣傳,實際效果到底怎麼樣,還需要更多的信息披露才能有更準確的判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軍事 的精彩文章:

重磅!國產二代艦載機競標或揭曉:中型二代艦載機兩年內首飛
俄國從來不低頭屈服:36艘大型戰艦傾巢出動!全面逼近北約

TAG:圖說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