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不吹不黑 華為雲對於中國軟體產業既是底座更是黑土地

不吹不黑 華為雲對於中國軟體產業既是底座更是黑土地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期間,華為再次登上中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名單的榜首位置,這已經是華為連續十多年取得這一殊榮。

儘管如此,在軟博會首場高峰論壇的主題演講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還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下中國軟體產業的窘境:「在軟體產品型、混合型、服務型三大類軟體公司中,無論從產業地位或企業的規模來說,中國均缺乏軟體領域的全球領軍企業。」

甚至,中國不僅缺乏軟體領域全球範圍內的領軍企業,連國內範圍的領軍企業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軟體企業的集體尷尬。不過,在徐直軍看來,中國軟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演變為智能社會,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這一切都離不開軟體,軟體能定義一切。」

「雲服務為當下軟體產業轉型升級創造了一個新的契機。」徐直軍表示。也就是說,傳統國產軟體按照license收費的模式將由此轉向軟體維護年費的新模式,這無疑將從根本上徹底改變我國軟體產業的商業模式。

在這一過程中,華為雲究竟要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對於早已確定了「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的華為雲來說,自己做應用軟體顯然不可能,努力成為軟體產業發展的「黑土地」才是正解。其中,華為雲作為承載這一角色的核心,將逐步發展為軟體企業開發和運營SaaS的平台,並成為所有軟體企業開發和運營SaaS軟體的底座,讓這些軟體企業基於這一底座為最終客戶提供軟體服務。

中國軟體產業陷入僵局 雲服務成為破局關鍵

懂懂筆記長年關注中國軟體產業的發展,至今仍清晰記得十多年前就有一波本土軟體企業喊出過發展成為世界級軟體企業的口號,比如,成為中國的SAP、Oracle、Saleforce……這些企業的思路很簡單:1、中國企業在邁向信息化、數字化過程中,將為軟體產業催生巨大的市場需求;2、中國軟體產業發展迅速,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實現軟體業務收入5.5萬億元人民幣,是五年前的2.2倍;3、中國軟體企業在人力資源積累、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逐漸成熟。

但十多年過去,骨感的現實表明,國內很難找出一家企業與世界頂級的軟體企業相媲美。相反,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多家中國互聯網企業憑藉獨特的模式創新、龐大的市場空間等,發展成為世界級的互聯網巨頭。

為什麼面向用戶需求強烈、市場空間足夠大的企業級市場,中國軟體產業一直面臨大而不強的尷尬?許多中國軟體產業的領軍人物都思考過這一問題,而且試圖在現實中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發現,基於項目的軟體定製模式佔主導地位,自己所在的軟體企業若想持續提升業務收入,就需要不斷增加人手,軟體憑藉自身強大的可複製性、用短期的高額投入換取持續高額回報的經典商業模式失效了,反而逐漸成為一個「智力勞動密集型」行業。

對此,徐直軍在演講中的一系列金句道出了其中的問題所在:

首先,從軟體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中國軟體產業缺乏基礎軟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工業軟體等,無法構成獨立的軟體生態。這一點很好理解,在企業級市場,軟體的應用部署從來都不是某一兩款軟體產品就能夠包打天下的,它們必須與操作系統、資料庫等緊密銜接,否則企業根本無法順暢應用。

其次,國內客戶不接受國產軟體賣授權+軟體年費的模式,尤其不接接受軟體年費,導致國內軟體產品型企業無法形成合理的商業模式;軟體產業由於無法持續的研發投入,造成無法可持續的發展。中國企業直接選用標準化軟體開展應用的程度很低,幾乎所有的企業用戶在軟體部署中都會涉及大量的二次開發,二次開發大大增加了軟體部署的成本,而軟體企業並沒有從中獲得額外收益。

第三,國內軟體都是從小長到大的,在從小長到大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小作坊式的開發模式,整個軟體開發工具和開發模式都需要升級。據懂懂筆記了解,早年間,軟體開發的工程化、甚至工業化曾經風靡一時,但由於軟體開發工具、開發模式、開發流程等的不同,這一設想並未實現,近年來;隨著軟體工程的深入發展,這一問題正變得日益突出,全面轉型升級的問題已經避無可避。

問題已經很明顯,關鍵是怎麼破題?雲計算的出現無疑給國內軟體產業的轉型指出了一條明路,尤其在雲計算髮展的十多年來,過去客戶需要購買的計算、存儲、網路等資源,現在直接購買雲服務的方式可以輕鬆獲得,而在底層IT基礎設施逐步雲化之後,軟體以服務的方式交付給客戶正在成為中國軟體產業的大趨勢。

軟體即服務知易行難 華為雲如何做好軟體產業「黑土地」?

雖然在雲計算出現之初,軟體即服務(SaaS)就已經被廣大軟體企業所認可,但僅僅做到傳統套裝軟體的SaaS化這條路已經被證實走不通。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兩款以服務模式交付的軟體應用,而是一個全堆棧的雲服務。這裡不僅包括SaaS,還包括IaaS和PaaS,IT基礎設施平台、軟體開發平台和工具等都需要全面打通。

這對於國內大多數軟體企業來說都是一個難題,他們不論從規模上還是在技術實力上,都無法做到這一點。企業級市場對於產業鏈的高要求再次顯現出來,最好的解決之道莫過於有一個基礎平台和軟體開發工具,為所有軟體企業提供服務,讓他們能夠更加專註於企業客戶的業務需求進行軟體開發,進而為客戶創造價值。

正是看到了這一問題癥結所在,華為依據自身優勢確定了布局雲計算領域的思路:將伺服器、存儲、網路等IT基礎設施進行整合,面向政府和企業提供IaaS服務;同時著重打造PaaS領域中的通用型PaaS(GPaaS),通過與生態夥伴密切合作的方式支持領域型PaaS(APaaS)和SaaS,為各行各業提供端到端、一體化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

徐直軍強調,華為雲是通過在線的方式把華為30多年在ICT基礎設施上的積累,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客戶;華為雲的優勢是通過軟硬體的結合,為軟體企業和客戶提供平台支撐,成為軟體產業的「黑土地」。

在IaaS層面,華為雲融合了多年來在計算、網路、存儲、安全和資料庫等領域的經驗積累,可以通過全品類基礎雲服務的打造滿足軟體企業開發各行各業應用軟體的需求;同時,華為雲基於30年來在質量管理體系和覆蓋全國的線下服務能力,有充分的實力給全國各地的軟體開發企業提供線下的服務以及穩定可靠的基礎設施服務。

在PaaS層面,華為雲則著重打造一個面向開發者的平台,具體包括:1、提供支持軟體開發、部署運維的GPaaS和各種軟體開發服務和工具,也就是把華為30多年來在軟體開發方面的項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碼檢測、編譯構建、測試、部署、發布的一站式軟體開發工具平台進行雲化,並提供給軟體開發者;2、提供人工智慧的API,讓任何企業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和算力解決企業和行業的問題,華為稱之為企業智能(EI);3、提供面向華為手機人工智慧應用開發SDK的HiAI,讓所有的軟體企業都可以基於HiAI開發在華為手機上運行的人工智慧應用。

除此之外,徐直軍再次重申了華為雲的定位:堅守做一個中立的雲服務平台,堅持「三不」政策: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投資賺錢多了、賺錢快了,對我們這種老老實實做產品、老老實實做實業,賺錢慢一點的,不就衝突了嗎?所以我們聚焦賺小錢。不投有不投的好處,不投我們就能公正的去做事,真正以消費者為核心。」

堅持自我,不吹不黑 華為做雲的情懷和心態

對華為雲BU成立一年來的表現,徐直軍表示已經超出了公司預期:首先,過去大家都不知道華為雲,現在不管從哪個渠道,都知道有個華為雲;其次,在基礎服務上,通過各個機構的測試來看,華為雲的性能還不錯。不過徐直軍也坦言,在進入公有雲領域之後,華為雲在自動化運維和運營系統上還有所欠缺,華為雲正在通過組織架構的調整,快速補齊。

在懂懂筆記看來,華為全面發力雲計算領域並不是業界最早的,但卻是少有的幾家ALL IN CLOUD的企業之一。更重要的是,ALL IN不止是口號,更是行動。華為雲在短時間內取得的進展,不止是超出了公司的預期,同樣也超出了眾多行業從業者的預期。

首先,這與華為長期以來所堅守的企業價值觀有關。任正非曾坦言,華為沒那麼偉大,華為的成功也沒什麼秘密!華為為什麼成功,就是最典型的阿甘精神,阿甘就一個字「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標堅定、專註執著、默默奉獻、埋頭苦幹!華為就是阿甘,認準方向,朝著目標,傻干、傻付出、傻投入。

避免短期行為,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艱苦和磨難。華為真正做到了回歸商業精神的本質,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

其次,不著急,扎紮實實把產品和服務做好。面對當下各大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加速跑馬圈地的勢頭,徐直軍強調:「首先,我們並不需要太急,並不需要太急於圈地、擴大規模。我們跟Cloud BU的團隊要求得很清楚,這一點點收入在華為公司算不了啥。要扎紮實實把產品做好,扎紮實實把競爭力提升起來;其次,要順應客戶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不斷創新。」

當年,華為進軍智能手機業務時,其他手機廠商在靠市場拉動、打價格戰時,華為則一直在持續進行技術創新的投入;同時,華為的聚焦壓強戰略和組織化管理能力,使得華為一旦認準了要干手機,就一定會不顧一切,集中組織資源將手機做大做強。

如今,華為做雲計算,同樣也是這樣的思路。徐直軍坦言:「我們並沒有要去快速擴大規模、快速去搶佔地盤。你要知道,口張大了,吃下來,吞不下去,你更難受!我們肯定不是看當年多一個億、少一個億,我們要看到十年後是啥樣。」

第三,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日前,阿里雲發生大面積故障在此引發業界對於雲計算可靠性的擔憂,對此,徐直軍並沒有標榜華為雲有多牛,而是舉了一個例子。華為是做通信起家,中國大約50%的通信網路是華為所建,保證通信網路順暢,30年來已經成為華為的本能。華為雲已經把這種基因帶進來,「但是誰也不是神仙,誰也不能保證未來幾十年一點問題沒有,我也不敢說,畢竟技術不能靠吹牛吹出來的。」徐直軍說。

華為的「不吹」同樣體現在國內政務雲市場上,面對許多雲計算廠商都標榜自己是中國政務雲的第一,徐直軍表示:「在國內政務雲市場誰是第一,我也搞不清楚;但在政務雲市場,我們已經構築了絕對的優勢。不是擺一個東西在那裡就叫做政務雲,把政府多少應用遷移到雲上了才叫政務雲。」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做雲這件事情上,華為是認真的。華為雲的這種認真,所帶來的不只是讓業界再多一朵雲,讓用戶擁有更多選擇,更大的意義還在於華為雲所打造的是黑土地,讓所有的應用都遷移上來。這樣一來,不僅用戶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雲計算服務,處在這一生態系統中的中國軟體企業也將因此受益,並有機會發展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領軍企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懂筆記 的精彩文章:

網紅酸奶掀起好喝ZUO風潮:從「看廣告」邁向「玩廣告」
服務的星辰大海 華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給手機行業帶來怎樣啟迪

TAG:懂懂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