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國產軟體仍處產業價值鏈中低端 生態環境堪憂

中國國產軟體仍處產業價值鏈中低端 生態環境堪憂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鄧軍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表示,2017年社會資本對北京市軟體行業的投入趨於理性,但人工智慧、共享經濟等領域依然受資本市場的青睞。

然而,從整體上看,國內的軟體仍處於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產業發展失衡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缺乏一個能讓國產軟體產業進行良性生長的生態環境。

社會資本對行業的投入趨於理性

日前,2018軟體名人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在現場發布的《2018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北京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投融資總規模為315.1億美元,同比下降18.5%。

從結構來看,上市融資金額27.6億美元, 併購金額38.4億美元,融資金額203.5億美元,戰略投資金額45.6億美元。

全年累計發生企業併購案例21起,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遊戲、其他新一代互聯網應用等領域。

行業累計發生融資案例358起,從融資金額看,獨角獸企業融資額達997億元人民幣(下同),佔總額的四分之三。

從股權登記變更來看,2017年行業對外出資次數為1823次,出資金額為550.8億元;三成流入行業自身,其中對京外投資341.98億元,佔比為62.1%。近八成行業投資流入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吸納投資金額增長迅猛,同比增長達159.4%。

北京市經信委軟體處副處長尤靖對記者解讀稱,縱觀2017年,社會資本對北京市軟體行業的投入趨於理性,共享經濟、電子商務、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領域成為戰略投資熱點領域,行業對外股權投資持續活躍,全市軟體產業在創新創業方面保持活躍。

國產軟體發展失衡問題比較突出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在核心的關鍵軟體領域(如關於技術軟體、工業軟體、嵌式軟體和支撐軟體、平台軟體等),由於國內品牌的佔比非常少,中國還嚴重地依賴國外。尤其是平台軟體和開源軟體方面,沒有一個品牌是中國的。

這說明,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軟體產業仍處在價值鏈中低端,產業發展失衡問題比較突出。

另據了解,在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中,國內外軟硬體的佔比為45:55,而中國在這方面的佔比是29:71,這個數字也反映出中國整個軟體產業目前所存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谷歌的首席經濟學家曾這樣表示:如果在國際貿易中間把軟體的價值計算進去的話,那麼中美的貿易差可能會減少一半。這說明,在貿易過程中,中國的軟體比硬體更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現有的政策也滯後了產業發展。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整個軟體產業的收入達到5.5億元,增速約為14%。其中稅收的增速達到35%。2018年1—5月份,軟體產業的收入為2.33萬億元,增速為14.2%,實現的利潤總額是2882億,增長10.3%。稅收的增長為31%。

但是,在我們國家的整個工業稅收中,軟體是最優惠的:增值稅3%以上激增激退。

「同樣保持一個高速的增長,這也能反映出我們整個軟體發展的問題。」工信部信軟司謝少鋒司長對記者表示,「企業的所得稅變成增值稅政策出台後,軟體產業的稅負反而增加了,稅收增收也高於產業增收,現在我們也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原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總裁朱希鐸看來,中國的軟體產業不缺人才,也不缺產品,更不缺成功的企業,缺的是一個規範的,有序的產業生態環境。

為什麼這樣?朱希鐸對記者表示:「(我們)軟體企業打拚在一個非常不規範,非常混亂的軟體產業生態環境里。比如說軟體作為著作權,現在在市場上沒有辦法保護,沒有辦法實現應有的價值。所以咱們中國是大家買硬體可以花很多錢,買軟體不行,買服務更不行。」

朱希鐸認為,我們應該共同致力於打造中國軟體產業能夠良性生長的生態環境,這樣中國才有可能誕生出微軟、谷歌這樣體量,能在世界上有戰鬥力的領軍企業和有領軍發展競爭力的、有體量的產業。

創新路上不能盲目地跟風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踐行「互聯網+」。在經濟領域,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

無論是基於「互聯網+」的網路化、平台化、智能化現代服務業,還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工業互聯網,都需要依靠軟體來推動變革。軟體已成為提升國家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智能製造的重要力量。

在這種大背景下,軟體企業創新,軟體產品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成為軟體行業發展,智能製造,平台化、網路化、服務化的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重要因素。

然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產業發展最大的隱患。而核心技術只能依靠我們自己自主創新,這涉及到我們技術的換代,產品以及新一代技術完全的重構,也涉及到我們研發模式、業務模式的全面轉型。

如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不斷湧現,作為一個軟體企業,如果不去跟蹤、研發、使用這些新技術,那你很快就會落伍。但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谷歌在做,facebook、亞馬遜、蘋果、阿里、騰訊都在做,對於其它軟體企業而言,應該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呢?

在NCR大中華區域總裁宋家瑜看來,對於一個互聯網企業,一定要不斷地創新,而且在創新的過程中允許犯一些錯誤。但是,企業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忽略自身的實際情況,一窩蜂地、盲目地去追一些新趨勢和新觀念,最後市場變成紅海,所有企業都不掙錢。

宋家瑜對記者表示:「在創新的路上,不能喪失掉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服務誰,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給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提供什麼回饋。如果企業沒有考慮清楚這3點,就盲目地去跟風一些新技術和新觀念,可能未得其利,就先受其害。」

宋家瑜進一步表示,企業在創新的路上,還需要在時效性、市場、風險管控這三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

宋家瑜告訴記者:「如果一個企業處於初創或者轉型期,可能要允許它犯比較多的錯誤。這時候,失敗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給企業提供很多寶貴的經驗。當一個企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尤其是已經上市後,對犯錯的範圍和成本,就要加強相應的管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銀行攬存大戰降溫 理財產品收益年中走高「套路」變了
紅帽公布2019財年第一季財報 同比增長20% 技術訂閱及服務增長強勁

TAG: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