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為何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逃生?只因他認清了一個真相

項羽為何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逃生?只因他認清了一個真相

兩千多年前的烏江邊,有兩伙人在此發生激戰,一方是項羽帶著僅有的十幾名士兵,另一方則是劉邦手下的上萬漢軍,實力對比相當明顯。面對著數百倍於己的敵人,西楚霸王項羽毫不畏懼,甚至露出一抹別人讀不懂的微笑。

項羽一生非常短暫,只有三十個春秋,23歲開始跟著叔叔征戰沙場,軍事生涯僅有七個年頭。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壽命的長度,而在於其寬度,即所創造的成就,短短的七年當中,項羽幾乎都在槍林彈雨中度過,取得的戰績令人膜拜,甚至與戰神白起不分伯仲。

項羽為何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逃生?只因他認清了一個真相

冷兵器時代,士兵的數量往往是勝利的關鍵,誰能擁有更多的將士,獲勝的機會就更大。但是,項羽卻打破了這一魔咒,他堅信「兵不在多而在精」,只要有必勝的信念,出色的戰術布局,加上誓死追隨的士兵,不管對手多麼強大,充其量只是擺設。

不是項羽太過自大,這份自信源於實力,別人以少勝多靠的是運氣,而在項羽這裡成了家常便飯。巨鹿之戰中,面對的是曾經威震天下的40萬大秦鐵騎,指揮官為名將章邯和王離(王翦的孫子),陣容非常豪華,如果換做別人,估計開戰之前腿就嚇癱了。

項羽為何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逃生?只因他認清了一個真相

此時可供項羽調遣的軍隊只有五萬左右,他仔細分析了戰局,把做飯的大鍋砸碎,將乘坐的戰船鑿沉,伙夫和船夫都被編入軍隊。不是項羽瘋了,而是他明確告訴將士,已經沒有了退路,此戰必須打贏,否則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項羽作為全軍統帥,沒有坐鎮後方指揮,抄起傢伙,沖在了最前面,結果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後來的彭城之戰,劉邦親自帶著50多萬漢軍守城,攻城的項羽只有3萬兵馬,按照正常情況,項羽幾乎沒有成功的幾率,但他再次贏得了勝利。

項羽為何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逃生?只因他認清了一個真相

公元前202年,項羽與劉邦決戰於改下之地,在此之前,項羽從未有過敗績,而劉邦失敗的次數兩隻手都數不過來。然而今非昔比,項羽還是那個項羽,而劉邦再也不是以前的劉邦,韓信、彭越加入了劉邦的陣營,高手過招,非同凡響,項羽被曾經不被自己重用的韓信擊敗了,從而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烏江亭長欽佩項羽的為人,準備了一條船,極力勸說項羽上船逃走,卻被項羽婉拒。他把戰馬送給亭長,頭也不回地殺入敵人陣中,一口氣殺掉幾百個敵軍,隨後站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上揮刀自刎。項羽為何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逃生,力圖東山再起呢?

項羽為何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逃生?只因他認清了一個真相

有人說,心愛的虞姬已死,痴情的他不願獨生;也有人說,項羽太過好強,接受不了失敗的打擊。其實,以上都不是主要原因,之所以選擇自我了斷,只是因為項羽認清了一個真相:即使成功回到江東,只會連累更多江東父老,生靈塗炭。往事越千年,項羽雖然丟掉了天下,卻成為世人心目中的戰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異樣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她被派到敵國潛伏,完成任務後卻失蹤了,去向至今成謎
成語「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想錯了

TAG:異樣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