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外烏托邦」和「單位政治博弈論」——《水滸傳》題解

「法外烏托邦」和「單位政治博弈論」——《水滸傳》題解

連載

「法外烏托邦」和「單位政治博弈論」

——《水滸傳》題解

文 | 程廣雲

今天我們開講《水滸傳》。《水滸傳》對於像我這一代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很關鍵的文本。大概在我讀初中的時候(1975年),當時全國「評《水滸》」,《水滸》對於全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常普及的文本,差不多有一定知識水準的人都讀過這部小說。我今天講的一個前提就是在座各位都已經讀過了,至少完整讀過一遍這部四大名著之一。

為什麼選擇在這裡講這個題目呢?因為早有這樣一個想法,這個東西在我的頭腦中醞釀了幾十年,待我看到我們三位教頭開的這個餐廳,滿眼一看四周牆壁上掛的都是冷兵器,就想利用這樣一個教頭餐廳,把我想講的話題講出來,題目叫做「冷兵器時代的故事」,副標題叫做「英雄傳奇《水滸傳》」。

我們言歸正傳:《水滸》它是什麼意思?話說《水滸》兩位作者(大家知道,一個是施耐庵,一個是羅貫中,羅貫中是施耐庵的門生),施耐庵原本有一個題目叫做「《江湖豪客傳》」,這個題目太直白了。羅貫中就說能否改一個題目叫做「《水滸傳》」?施耐庵覺得這個題目好!這個題目它有寓意,還有一個典故,這個典故出自於《詩經·大雅》「緜」。這首詩裡面有段話:「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但是「古公亶父」不是一個姓名。我們知道周王朝都是姬姓,他姓姬名亶。「古」是古代的意思,「公」、「父」都是尊稱。這就是說,姬亶第二天一大早就騎著馬,率領三千人沿著一條河往西走,——「水滸」是水邊的意思——來到岐山之下,這塊地方後來叫做「周原」,就是著名的周代的發祥地。他們沿著這條河還要翻過一座山,叫做「梁山」,但是那個梁山和《水滸》裡面這個梁山不是一回事,彼梁山非此梁山也!從這個出典裡面,我們講《水滸》什麼意思?它就是水邊的意思,但這個意思挺沒有意思。

我們講施耐庵和羅貫中選擇「水滸」這個詞,一定有他們更深刻的寓意,有表層語義有深層語義。我們剛才已經講了「水滸」就是水邊這表層,那深層是什麼呢?這有一番爭論。有的學者就聯想到這麼一段話,這段話出自《論語》。《論語》「泰伯」裡面,孔子感嘆「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這就是說,周王朝到了周文王的時候,「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仍然承認殷王朝的宗主地位。我們知道殷王朝的末代君主是殷紂王,非常暴虐(也有歷史學者為其翻案,認為是周人編造的)。強者服事弱者,——孔子讚賞這是一種最高尚的美德。於是有的學者認為,《水滸》是借這個題目,讚賞宋江等一百零八人,占著水泊梁山,仍然堅持招安,這也就類似於周王朝以三分之二天下來服事殷王朝這樣一個典故。但我覺得這個類比有點荒唐。因為你想,無論歷史上的宋江,還是《水滸》里的宋江,他都沒有佔有過三分之二的天下,連三分之一都沒有!遠遠沒有!這個典故若是用於《三國》裡面魏、蜀、吳任何一方服事漢都有一定道理,用於《水滸》裡面一點道理沒有。所以不是這個意思。

但是有人按照這個意思標榜宋江等人,叫做「忠義」。很長一段時間,《水滸傳》還有另外一個題目,叫做「《忠義水滸傳》」,認為宋江這一伙人是一幫有忠有義的強盜。清朝時候有一個金聖嘆「腰斬《水滸傳》」,是很有名的一件事情。《水滸傳》版本眾多,有八個版本,分為簡本系統和繁本系統。我們通常看到的是繁本系統。繁本系統主要的是一百回本(現在被認為是最接近原始形態的版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七十回本也就是七十一回本,只不過第一回改成了楔子,就變成七十一回,這就是《金本水滸》。金聖嘆自稱他改寫的《水滸》或腰斬的《水滸》才是「古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他稱之為「俗本」。古本才代表了施耐庵的原意,俗本則是羅貫中「狗尾續貂」的產物。所以金聖嘆特別反對「忠義《水滸傳》」提法,他說你把一幫強盜叫做「忠義」,這還得了!大家都當強盜去嗎?

他是特別反對「忠義」主題,於是他對《水滸》主題作了一番解釋。我們看看他這個解釋是很重要的:「若夫耐庵所云『水滸』也者,王土之濱則有水,又在水外則曰『滸』,遠之也。遠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擊也;天下之惡物,天下之所共棄也。」([清]金聖嘆:《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序二」)這說得很明白,這幫強盜都是一幫兇惡的東西,絕不能夠稱他們「忠義」。他這裡解釋「水滸」:「王土之濱則有水」,它使我們想到一句很有名的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這是《詩經·小雅》的一首詩,叫做「北山」。這就是說,普天之下,都是王的領土;直到邊緣,都是王的臣子。這是描述王化(王的權威所及)。「水滸」,金聖嘆解釋得很清楚,「又在水外則曰『滸』」。水的邊緣之外,這是什麼意思?金聖嘆的意思很清楚:「忠義」是否「水滸」主題?——不是!

-廌-

如果「水滸」跟「忠義」沒關係,那麼「水滸」的主題究竟是什麼?——一部長篇小說可能不止一個主題,也就是說,「水滸」主題不是單調式的,而是復調式的。比如造反、官逼民反、亂自上作等等,這都可能是《水滸》的主題。《水滸》也反映了大宋王朝怎樣逐步走向衰亡,也反映了北宋末年人們日常怎樣生活等等,可能有這些方面的主題。但是,最主要的一個主題是什麼呢?這是我今天特彆強調的。概括一下,水滸傳講述了一個法外烏托邦」的故事。這個「法外烏托邦」,就是《水滸傳》所描述的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人,當然還有其他人和一幫小嘍啰。一百單八人聚義於水泊梁山,無法無天!而又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就是一個烏托邦。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或者說很難以存在的一個地方。小說寄託了作者的這麼一個理想,如果我們聯想兩位作者是元末明初時代的人物,處於戰亂年代,都有隱居避禍經歷,這麼一個理想是可以想像的。有些英文版本有個直譯,他就把「水滸」翻譯成「水邊」(Water Margin);還有一個賽珍珠的翻譯,All Men Are Brothers,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一個沙博里的翻譯,他的翻譯比較接近我所講的意思,Ootlaws of the Marsh,就是「沼澤地帶的無法無天的人們(水泊好漢)」。什麼叫做「好漢」?好漢就是法外(無法無天)之人。毛澤東說「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水滸傳》就是描述一幫無法無天的人們居住的地方,我們可以把水泊梁山概述為一個法外烏托邦。「水」即法,「天下」即體制(王化),法外即是體制(王化)之外。我們看看《說文解字》裡面關於「法」的這樣一個解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灋從水」,它是以水為邊的法,刑法之法。法跟水有什麼共同點呢?——水無往而不平,法是要講公平。「廌」是一個獨角獸,「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是古代傳說的一個神獸,對於那些不直的人,牠就用牠的角來處理,把你抵走,頂走。這個東西就叫做「法」。所以「水」應該是象徵著水邊、水外,就是法-體制的邊緣,我們不是經常說「打擦邊球」嘛!體制之外(法外),有一個烏托邦,就是水泊梁山。另外,《水滸傳》主要是以梁山為中心,它描述了各個山頭,各個山頭上面都有一幫好漢、強盜聚義,就像梁山上面,基本上都有兩個標誌性建築,一個叫做「聚義廳」,一個叫做「斷金亭」。「聚義」不用說了,「斷金」什麼意思?我們知道有句成語叫做「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就是兄弟如果同一條心的話,它的鋒芒連金屬都能夠切割,所以叫做「同心聚義」。為什麼都聚在山上?——因為在古代,法外之地最好的一個地理條件就是山。元代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有一首詩《樹旗謠》寫道:「山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明]黃溥:《閑中今古錄》)我們看古戲,妻子稱丈夫為「相公」。這個相公不止這樣,妻子也稱丈夫「老爺」,這裡「相公」可能就是「老爺」(大小官員)。「山高皇帝遠」,後來這個俗語流傳下來,就脫離了它最初的語境。「山高皇帝遠」,通常在我們頭腦中,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塊地方,皇帝離得遠管不著,它實際上就是或者說是較易成為一塊法外之地。也就是說,通常這個法外烏托邦就是建立在像水泊梁山這樣一些山地里。我想這有一個歷史條件。有一次我們到井岡山去轉了一下,井岡山那個地方在那個年代裡確實可以打游擊戰,現在絕不可能。為什麼呢?——公路修上山了,而且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山地已經失去了以往這樣一個法外之地的含義。這是我們對《水滸》的一個基本主題的解釋,就是今天我要講的一個基本內容。

-水泊梁山圖-

我們通常講《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它在歷史上的功能有一個說法,就是《水滸傳》「誨盜」。這個跟《紅樓夢》跟《金瓶梅》合稱「誨淫誨盜」。「誨盜誨淫」這個說法也來自於《周易》。《周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周易·繫辭上》),意思是說,有錢人你要表現得顯山露水,你就等於是教誨別人去偷去搶;女孩子你要打扮得花枝招展,你就等於是教誨別人荒淫淫亂。當然有人就辯護了,說《紅樓夢》和《金瓶梅》還不一樣,真正「誨淫」的是《金瓶梅》,《紅樓夢》「誨情」,情和淫不是一回事,但其實也是一回事。因為我們知道《紅樓夢》裡面它有個區分:像西門慶這樣的人,就屬於「皮膚濫淫」;像賈寶玉那樣的人,就屬於「意淫」。「意淫」比「皮膚濫淫」可能更厲害,所以叫做「誨淫」。但是《水滸傳》我們講基本上沒有這一套。《水滸傳》裡面那些淫蕩男女都是反面人物,它所宣揚的正面人物基本上都不近女色。整個一百零八個好漢裡面,好色的大概也就是王矮虎那麼個把,其他人好像都沒有興趣,而且不婚不育的人很多。這是一個問題,也是《水滸傳》的一種觀念。《金瓶梅》和《紅樓夢》實際上均源於《水滸傳》,這個也要說明一下:《金瓶梅》源於《水滸傳》,是因為它來自一個情節,就是武松殺嫂這個情節,《金瓶梅》第一回就講武松打虎,然後講到武松殺嫂,但是沒有殺掉,然後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就不斷地展開。《紅樓夢》當然和《水滸傳》沒有情節上的聯繫,但是它有結構上的聯繫,就是以夢起以夢結。《水滸傳》「誨盜」,所以很長時間它被作為禁書。但是,莊子講過「盜亦有道」(《莊子》「胠篋」)。《水滸傳》雖然是在講強盜的故事,講強盜如何從最初嘯聚山林到最後忠君報國,但也講道,講強盜如何從最初打家劫舍,同心聚義到最後忠義報國,替天行道,它的道也在不斷變化。宋朝有一個庄綽,寫了一本《雞肋編》(我們知道,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它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名,通常人們用這句話來概括《水滸傳》,特別是宋江的路線:「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宋]庄綽:《雞肋編》)在歷史上許多人實際上都是這麼乾的。許多人按照正常途徑,考試考不上,做官做不了。怎麼辦?——造反。造反失敗了,掉腦袋,滅九族;但是成功了(或者問鼎中原,或者鼎足而立),或者自己當了皇帝,或者造成聲勢,可以討價還價。受招安就是一個討價還價的問題。當然,「殺人、放火、受招安」三部曲,也是強盜受規訓的路線。

《水滸傳》主題裡面,通常我們強調一點,就是它講了一幫英雄。什麼叫做「英雄」?這裡說明一下。東漢有一個劉邵,寫了一本《人物誌》,專門對英雄有一個說法:「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使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東漢]劉邵:《人物誌》「英雄」) 「英」和「雄」是兩種:「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如果聰明秀出,但是沒有膽力,有英無雄,你是只能說不能做;如果膽力過人,但是沒有聰明,你是有行無知。所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方可謂真英雄。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尺度來評價一下,比如梁山好漢裡面真正能夠稱得上英雄的,究竟是誰?記住,既要聰明秀出又要膽力過人,這種人物才能叫做「英雄」,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

我還要說明的是:《水滸傳》在中國文化傳統里居於一個什麼地位?中國遠古神話傳說存在一個英雄譜系,如「蚩尤戰黃帝」、「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羿射九日」、「鯀竊息壤」、「禹治洪水」等。它有一個英雄譜系,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相信,殷商之際以前,中國應該有一個完整的神話系統,其中必然存在一個類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譜系。但是後來這個英雄譜系就散落了,可能經過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比如司馬遷《史記》,進行了一種人文化理性化的改造,他把黃帝(黃帝原本是中國古人的上帝)改造成了一個人文始祖,「黃帝四面」原本說是皇帝有四副面孔,結果被說成是皇帝派四個官員統治四方;原本說是各個部落有許多怪獸作戰,結果被說成是許多部落打著各種圖騰旗號作戰。所以司馬遷做了這麼一個工作,這就使得中國古代的神話和英雄傳說中斷。還有一條路線,比如《山海經》,保留了一些斷片,但是變成了一些奇聞異事。所以中國古代的英雄傳統後來中斷了,主要在官方文化裡面中斷了,但是在民間文化裡面保存下來了,《水滸傳》就應該被我們看作是中國英雄傳統在民間文化中的一個標誌性的里程碑。《水滸傳》以英雄為傳奇,是中國民間英雄主義文化傳統的代表作。

我們講《水滸》的時候,還有一個視角,也是我在這裡要說明的。大家知道,《水滸》號稱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名著是四個不同的結構:《三國》是講了眾多的諸侯,最後形成三個國家,它們之間的博弈,它們之間的競爭。《三國》是一個由眾多諸侯所構成的天下格局,我把它叫做大政治國家政治博弈《水滸》不同,水滸是由眾多山頭所構成的江湖格局,我把它叫做政治」,即單位政治博弈。小政治和大政治是可以區分的。比如說有人講政治跟我們老百姓沒關係,那說的是大政治,說的是國家政治,跟你我沒關係,可以這麼說;但是小政治可是跟大家都有關係。比如說單位裡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這也就是小政治。單位政治很重要,《水滸》格局恰好就是一個單位,它就是一個單位政治博弈論。各個山頭裡面勾心鬥角,山頭之間相互往來,怎麼爭奪領導權捍衛領導權?怎麼為人處世?諸如此類,這都講了。《西遊》是一個類似旅遊的格局,金聖嘆講,他特別不欣賞《西遊》,就像大年夜放焰火,一陣一陣地過,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過。其實《西遊》不是旅遊,而是探險歷險。好比一個團隊,為了完成一個項目,歷經千難萬險。團隊不是單位,單位是固定的,團隊是流動的。但是《西遊》也同《水滸》一樣,不是大政治,而是小政治,即團隊政治博弈論《紅樓》是由眾多家庭所構成的家族格局,也同《水滸》一樣,是小政治,即家庭政治博弈論。幾個小家庭組成一個大家族,這個格局裡面也有政治——家族政治、家庭政治。而家庭政治和單位政治又不一樣。

我還想說一下,其實大宋王朝挺好,許多知識分子寫文章說,假定我們現在可以實現時間旅行的話,你願意到哪個王朝去生活呢?我看許多人都願意到大宋王朝去,《水滸傳》描述的是北宋王朝的末代,就是到徽宗了,它已經有末日景象,但是即使末日景象跟別的王朝比,還是挺好。不說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也還是比較適於人們生活的一個朝代,因為宋朝皇帝都很尊重士階層,即知識分子。所以知識分子大家願意選擇到這樣一個王朝去生活。

?本次推送 | 衛瑩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築土為壇 的精彩文章:

TAG:築土為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