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太行山腳,有一個不輸喬家大院的小山村

在太行山腳,有一個不輸喬家大院的小山村

柏山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近現代「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傳統建築集中成片,院落格局保存較為完整,歷史環境要素種類遍布全村, 是一個在太行山腳下,集悠久的歷史文化、繁榮的商貿、豐富的革命「紅色」資源為一體的特色村落。

柏山村院落傳統建築年代久遠,歷史久遠度和價值豐富度高。院落格局多為合院、多進、多跨形式,單進合院、多進合院、院串院、院套院,格局保留較為完整。傳統建築多為磚+木、磚+石+木、磚+土+木、石+土+木結構,精美的石雕、木雕,考究的柱礎和門枕石,處處體現著傳統建築的歷史悠久。

柏山村三面環山,狀如「簸箕」,東為金傘山,西為玉屏山,村落坐落在太行山腳下的淺丘陵地帶。地勢中低東西高,北高而南低。村落形態如大樹,依託主幹(南北主幹道,也為古時晉商通道)向兩側開枝散葉,繁茂發展。古村建設東西寨門,寨門前栽植國槐以懷念家鄉,文武狀元宅院設於西寨門左右,意為「文武把門」。古村格局依據寨門呈內外兩村發展,核心區保留了原始的肌理和格局。

柏山村總面積8.6平方公里,現居住人口12000人,其中農業人口9000人,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傳統古村落。村內產業主要為林果業和運輸業,種植薄皮核桃1500畝,冬棗500畝,由於氣候和土壤的特殊性,所產林果品高質優。

古巷深深

柏山村三面環山,屬丘陵地形,植被茂盛。柏山村村內南北主幹道為古時晉商通道,東臨晉焦高速,西傍博晉公路,南有焦克公路,焦枝鐵路橫貫東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可以開展自駕游和採摘游。

柏山村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村中散布著明清古民居和古窯洞,有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柏山缸製作技藝;村內有劉自然庵、窯神廟、清化瓷窯址、柏山村無名冢、劉甫成革命舊址和烈士陵園共6處縣級文保單位;現存大量的傳統建築,包括清乾隆28年民居、清乾隆30年民居、清同治13年民居,七堂八廟九戲樓,三宮六院,八串院,券門院,文狀元院,懷慶府璩豁宅院和銀庫、碉樓;還有精雕的石窗、木雕,隨處可見的柱礎、門枕石,最初建村的「兩柏四石一口井」,百年的古樹;流傳至今的有著老地名的街巷衚衕和寨門;1906年建設的道清鐵路,抗戰時期的革命舊址、革命烈士等「紅色文化」,建國時期五六十年代的生產合作社營業證等。

村中老壽星

村莊平面形態呈「樹」狀,南北主幹路(古晉商通道)為主幹,村落建築圍繞主幹路線性分布,向兩側「開枝散葉」,繁茂發展。

古寨門分布在晉商通道的西側,目前可知共有三處,分別相對位於村落西側中部的東、西、北三個方向。可知柏山村的發展由西側中部位置向東、向北發展。寨門與衚衕相連,在寨門前正中種植國槐,一方面表達山西移民對家鄉的懷念,另一方面表達招財進寶或讀書高中的美好願望。

西寨門建設時間最早,又稱為「里仁門」,寨門上刻「里仁為美」四字,並在西寨門衚衕兩側一左一右設文狀元院和武狀元院,意為「文武把門」。

村中活字典璩老先生己經七十多歲,說起柏山村如數家珍。

古民居各有特色

窯洞中的家庭樸實無華

宗廟建築——柏山鎮在成為商貿重鎮,柏山村因村內的晉商通道繁盛發展之時,匯聚了豐富的宗廟文化,形成了「七堂八廟九戲樓+祠堂」的格局。

七堂:後堂、西堂、閻王堂、陽堂、琉璃堂、大菩堂、南堂;

八廟:湯王廟、三官廟、文廟、窯神廟、天爺廟、瘟神廟、山神廟、大王廟;

九戲樓:湯王廟戲樓、三官廟戲樓、山神廟戲樓、西堂戲樓、瘟神廟戲樓、窯神廟戲樓、玉皇廟戲樓、東寨戲樓、文廟戲樓;

由於年久失修,七堂八廟九戲樓僅剩閻王堂、琉璃堂、文廟、窯神廟、大王廟、文廟戲樓和栗家祠堂等建築。

宗廟文化的繁盛,從側面表現出歷史上的千年古村柏山村繁榮發展,盛極一時。

古廟

古代的建設文化講究寓意和宅院風水,根據現存古寨門的方位,專家推斷柏山村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格局為「內村+外村」。內村為寨門以內,外村為寨門以外。最初建村應當是內村最先建設,並從城市的「防禦」角度出發建設了寨門,並規定在一天的時間內開啟關閉寨門。後來隨著村莊的發展,慢慢圍繞內村,向寨門以外發展,最終形成現在的村莊形態。

寨門——村落內寨門仍保留完好。目前發現現存有東西北三處寨門。西寨門位於車門衚衕中間,名為「里仁門」,因寨門內寫有「里仁為美」四個大字。寨門高3米左右,門寬2米,古時設大門,門內有閂門的橫木。西寨門外正中間栽植國槐。據村內老人介紹,寨門正中栽植國槐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第一,村內復建是由山西洪洞遷民做的,村民為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栽植國槐;第二,在寨門前栽植國槐,是希望村內能夠招財進寶,這和村莊歷史上商貿業發達相契合;第三,是希望讀書人能夠科舉高中的美好願望,這與村內曾出現一位文狀元和武狀元相契合。現存三個寨門均位於南北主幹道的西側正中,正是現有歷史文化資源分布最為集中的地方。

民居建築——村內有大量的傳統民居建築。清乾隆時期民居、清同治時期民居、八串院、券門院、文狀元院、懷慶府璩豁院和銀庫等。傳統院落布局有序,建築細部裝飾精美,墀頭、瓦當、木雕、石窗、柱礎、門枕石、窗下石等,均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革命烈士劉九祥、劉甫成,還有其他同志如劉聚奎、劉鳳鳴、王立峰等人的宅院仍保留著抗日戰爭時期的彈孔等戰爭痕迹,紅色文化資源豐富。

古民居中精美的木雕

晉商通道——明清時期,懷慶府八縣及重要集鎮的商業貿易十分發達,商鋪林立,懷商建築隨處可見。柏山鎮由於制缸業,成為商貿重鎮,懷商與山西晉商之間的貿易往來促成了太行山內的晉商通道。除了太行八陘之外,還有許多不知名但是確實存在且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柏山村南北主幹道即為古時晉商通道。現仍保存這道路的走向和肌理。 由此可見,明清時期柏山村發展繁榮,商貿發達。

傳統街巷——柏山村內現存仍在使用的、保留完整肌理和格局的傳統街巷的至少為10條。且傳統街巷大多沿用老名字,如寺門衚衕,閻王衚衕,文廟衚衕等。這些衚衕現在仍保留著原始的肌理和格局,保留著老村的味道。

這些傳統街巷,一來名字已經延續了百年,就有極濃厚的鄉土的味道,同時保留了傳統街巷的尺度和肌理,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延續,也是對村落格局的一種延續。

專家頻頻來採風

省內外攝影家來創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奧美林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奧美林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