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許億:沒有貴族精神,哪裡來的君子之爭

許億:沒有貴族精神,哪裡來的君子之爭

原標題:許億:沒有貴族精神,哪裡來的君子之爭



春秋的時候,是有貴族的。這種貴族,是基於封建主義。諸侯林立,實力相當。精神上,有相互尊重的必要。春秋的戰鬥,某種程度上,也是貴族之間的戰鬥,平民,或者奴隸,是沒有必要參加打架。大家各司其職,送死的送死,賣力的賣力。

日本歷史發展比中國慢一拍,他們也有過類似春秋戰國的時候,也有一種不事生產的階級,叫做武士,武士以打架為生,不打架的時候,要培養內心的浩然剛勇之氣,簡而言之,非必要的時候四體不勤,等必要的時候以死相搏。


黑澤明的《七武士》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農民為強盜所苦,以微薄的糧食為酬佣去買通失業的武士替他們看守家園。武士們被低賤的農民所雇雖然有點難為情,但身份的榮譽感還是讓他們盡心盡責甚至奉獻生命以對得起這份僅夠糊口的報酬。


最後,武士打敗強盜,自己也死傷過半。農民們,則歡歌慶舞,全然不為武士的傷亡為哀傷。農民重的是利益,而武士重的是名譽,即便感受到被利用,也只得無怨無悔,以一聲嘆息,給這個日漸世俗的時代以堅毅無悔但卻孤獨的背影。


春秋的時候,也是如此。以致後人覺得這些固執的堅持,是愚蠢所致。比如宋襄公,與楚軍作戰。部下建議,等楚軍過河混亂之際以攻擊,宋襄公不許。楚軍過河,整頓隊伍之際,又有人建議趁機攻擊。宋襄公還是不許。等楚軍整頓下來,兩軍對壘,正面攻擊。宋軍敗,襄公傷,且最後傷重之死。不悔。今天的人嘻嘻哈哈,哪裡懂得守住價值觀的崇高感。

戰鬥不全然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表達態度。又如那時候的諸侯,也不全然是為了利益而打仗,很多時候,確實是為了價值觀。比如大家一起去討伐篡位的逆賊,不孝的子孫。還有許多的規矩,比如稻子不熟的時候不要打仗。當然嗎,這一切,到吳越的時候,就此結束。越國借糧食給吳國,還將種子煮過,人為製造吳國的饑饉。春秋並沒有太多滅國戰,到了戰國,則拼到魚死網破你死我活為唯一目的。打架既然打到紅眼,也就不存在什麼禮讓問題。也由此,統一才成為現世中最為理想的關鍵。道義已經沒有了,那就綁大家在一起。消除人為溝壑,以達到天下不武。


春秋時代,楚國和晉國打仗,晉軍退卻,楚軍追擊,過程中,一輛晉軍的兵車壞了,停在路上,楚軍追至,卻幫忙修理兵車,修好了,讓他走先,然後楚軍再追。


可是戰國的時候,白起打敗趙軍,幾十萬人,一夜坑殺。今天的說法,幾乎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趙國為之不振,秦國和趙國可不講什麼道德了,亮出的就是拳頭,不是打服你,而是打到你怕為止。甚至,也不要你怕了,直接打死你。


春秋時候 的那種貴族,其實到了戰國的時候,已經不復。戰國以養士著名的四君,其實更像是豪強而非貴族。他們靠力量展示他們的聲量,再靠聲量去聚集力量,說白了,他們是拳頭看大小的時代,懂得握緊拳頭的那類人。人們傳說他們手下的雞鳴狗盜之徒。讚許他們在亂世中活命逃生的智慧。當然,魏國的信陵君,武奪軍符以救趙的故事,還是能看出道德感的延續,雖然後人更在乎他們唇亡齒寒的算計。


君子之爭,事實上因為君子不見了而不存在。後世的哲學,則是風水輪流轉的道理,一旦得勢,子孫升天。子孫們不是道德榜樣,而更多紈絝。當然,中國也有中國的智慧,整個管理體系中,最不可或缺的其實是讀書人。而影響人們道德的也是讀書人,而非所謂皇親國戚的那些上層。猶如烈馬狂奔,能不能控制得住,還看馬夫手上的那條韁繩。

春秋以後,中國其實進入的是帝國主義形態,要的是意志的統一,垂直的管理體系。而民間的橫向組織,則被摧毀。人民的聯繫更加鬆散。宏大的理想已無實現的那種現實的組織環境,所以也就更加計較個人的得失。讀書人,出仕則進取,不當官,則玩超脫。遇到競爭激烈的時候,也懂得放棄,這倒不是因為榮譽感,而是一種從小訓練出來的類似失敗主義的無此必要。

貴族精神當然是不存在了。君子之爭也更加談不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億 的精彩文章:

許億:脾氣、天氣和狗一樣,允許他有壞壞的時候

TAG:許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