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做皇帝門檻很高,曾國藩還差得遠!

做皇帝門檻很高,曾國藩還差得遠!

原標題:做皇帝門檻很高,曾國藩還差得遠!


功高蓋主是古今歷史上大功之臣十分忌憚的話題,除了霍光、諸葛亮等經天緯地之才,大多數人都是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在晚清同治三年率領湘軍攻克天京,挽救清王朝於危亡之中的曾國藩此時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其實早在咸豐元年,曾國藩掌兵之時,曾國藩就特別關注這一問題。只不過當時他的關注點是在滿清政府對漢人官員的猜疑與不信任的問題上,因為此時他也沒有想到自己能建立不世功勛。但隨著曾國藩實力的增強,也變得越來越敏感,咸豐五年,當他聽到某軍機大臣對他有所議論之時,傷感備至,時刻聯想到當初東漢的楊震自殺於夕陽亭的下場。咸豐八年曾國藩再一次出山之後,更加註意自我剋制,調整自己與清廷和地方疆吏的關係。


從曾國荃包圍天京以來,曾國藩就意識到他和清廷關係的轉換,開始考慮以後如何收場的問題。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就提到:「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尤其是他與江西沈葆楨因厘金問題遭到清政府的責難時更是惶恐。



由此曾國藩一直在積極的考慮戰爭結束之後,如何應對與清政府的關係。此時,曾國藩能夠選擇的只有兩條道路,一是自剪羽翼,表明忠心,解除清政府的疑慮,從而尋求退路。二是起兵造反,推翻清廷,自己登基稱帝。對於後一條路,現在人們都議論紛紛,曾國藩本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想法,至少在目前也沒有證據能夠直接顯示(然而此等生死攸關大事,怎能輕易地見諸於文字呢!),但是他的部下,有不少人曾經慫恿過曾國藩破釜沉舟。

著名的歷史學家蕭一山在其所著的《清代通史》中有《曾國藩不做皇帝》一小節,其中引用了很多的小說、筆記、書信等資料,表明曾國藩一些心腹將領都向曾國藩提出類似意見。甚至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燾、李元度等都做過試探,比如「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焉?」等試問,但是都被曾國藩回絕。



坊間還有傳聞,說是曾國荃在天京城破之後,因為害怕自己縱容部下搶劫而遭到朝廷的懲處,欲擁立曾國藩起兵,重演陳橋兵變舊事,曾國藩以「依天照梅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表明自己絕無二心。雖然上述或許並不是真實的事實,只是好事文人滿足時人的獵奇心理所杜撰的故事,但是從某一個角度來時 說,他仍然反映了當時的背景,曾國藩確實處在一個關鍵的檔口,曾國藩擁兵自立的可能性。


從這樣一個背景來理解清政府的過激舉動或許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清政府在當時的條件下除了依靠曾國藩的湘軍之外別無他法,只有湘軍才有可能將天平天國鎮壓下去,所以當天京被攻陷之後,清政府立即對曾國藩兄弟的採取措施。這樣一來,曾國藩必須立即做出決斷,或者裁兵自斂,抑或匆忙起兵,總之不能給他多餘的時間考慮或作部署。這樣一來匆忙中的曾國藩都是對清政府有有利的,同時在軍事上清政府也著手做準備,官文守武昌,雄踞長江中上游,而富明阿和馮子材駐守揚州、鎮江,扼守長江下游,僧格林沁駐紮在湖北、安徽交界,如此安排曾國藩面臨多方的強敵,起兵前途並不明朗。


但是曾國藩沒有選擇第二條路,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威懾,也不是曾國藩讀了太多的聖賢書,受傳統影響太重,主要是諸多客觀因素使得他不得不放棄起兵的選擇。首先在政治上,他因為鎮壓太平天國而獲得地主階級士人的讚揚和崇拜,但是此時他的威望仍然不可能與清政府比肩,更別提取而代之了。


此時清政府雖然腐朽,但是在士人階層仍然有很高的號召力,曾國藩在處理天津教案時遭到全國上下的一致唾罵便是明證。曾國藩在起兵時,因為獨斷專行的作風,樹立了太多的政敵,尤其是他的全部心血湘軍並不是鐵板一塊,很多人仍然和他作對。三十萬湘軍他真正掌握的只有十二萬人左右,而曾國荃的吉字營在天京陷落之後,更是軍紀敗壞,毫無戰鬥力可言,很多軍士只想回家用搶來的財寶度過餘生,這樣的軍隊曾國藩增能倚為心腹呢?



剩下的人如左宗棠、沈葆楨很有可能反戈相向,其餘人更多的採取的是觀望的態度。還有不得不考慮的駐紮在蘇州、常州一帶的淮軍,此時的淮軍成立不久,裝備優良,訓練有素。而淮軍的統帥李鴻章雖然與曾國藩關係緊密,但是在這等至關重要的大事上精明的李鴻章是根本不會盲從的,他不像彭玉麟、楊岳斌、鮑超等對曾國藩惟命是從,自然有著自己的打算。


縱觀全局,曾國藩起兵成功的可能性幾乎不可能,一旦自己失敗,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肯定會對他以武相待,向清政府表明自己的心跡,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因素,曾國藩此時都不具備起兵的條件。再者,就算他僥倖成功,黃袍加身,成為第二個趙匡胤,熟讀歷史的曾國藩怎麼會不知道曾國荃再做第二個趙光義?給自己也來一個「斧光燭影,千古之謎」呢?

如此一來,若按照第一條路走下去,清廷未必就會枉殺功臣,不管自己的下場結果如何,他在品行上是無可挑剔的,自己仍然是侯爵功臣,甚至能夠成為讀書人心中的一代「聖賢」,就算清政府兔死狗烹,但對曾國藩而言卻會千古留名,向來重名的曾國藩怎麼不會做這樣的考慮呢?


來稿/素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為躲避徭役甘願當太監?《金瓶梅》折射出明朝真實情況!
《金瓶梅》作者是行家,深諳五行學說!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