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崢:把自己摔進塵埃里

徐崢:把自己摔進塵埃里

撰文丨想去煙花大會的奈

編輯丨想去輕井澤的大福

文娛價值官解讀:

人到中年的徐崢,在經歷了人生百味、巨大成功後,重新把自己埋入塵埃,回到表演者最初的飢餓狀態,用自己的表達傳遞複雜的人性,帶領每個觀眾以作品為鏡關照自己的命運與生活……

在《我不是葯神》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值得鼓掌的徐崢。

沒忍住,在電影的中間部分就哭了……

每次帶著心理預期看片都會有落差,尤其帶著「工作任務」看片,更容易在導演使用小伎倆時齣戲,但是,當我帶著工作任務看《我不是葯神》的時候,沒有一分鐘齣戲。

《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走齣電影院,天已經黑了,周圍是議論聲和女性嚶嚶的哭聲,很多情緒和思考不由自主的在大腦里蔓延盤旋:關於現實的、家庭的、情感的、但最終……它們回到了主演「徐崢」上面。

瓦解偏見

認真採訪徐崢,是2015年《港囧》上映前,我約他做封面報道,和他的團隊反覆溝通了1個月,他的團隊指定了價格不菲的攝影師。對徐崢的偏見,也就是在《港囧》時期形成的。那一次採訪,因為聊了太多商業化的嘗試,在我當時的認知里他已經從演員、導演、轉型成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泰囧》的成功之後,《港囧》在營銷上用力過猛。2014年底開拍到2015年2月殺青,《港囧》的拍攝用了5個多月,而宣傳周期卻從3月開始直到電影上映,整整吆喝了7個月!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3月「徐布斯」在798的那場PPT大秀,他用「喬布斯」+「矽谷」式的方式做了一場電影宣傳大會:數據分析、LED大屏幕、計算公式……這些元素已經遮蓋了電影本身,讓在發布會的記者覺得「徐導演」太會討好市場和媒體。

2015年3月徐崢在798召開《港囧》全球定檔發布會

除了IT范兒,當時徐崢還嘗試了「內衣秀」、「病毒式傳播」、「連線王興對話雷軍」、「月餅植入」,記得當時徐崢採訪時這樣解釋,「沒辦法,現在營銷要和新媒體、自媒體一起玩了,只有建立互聯網思維才能跟上市場和觀眾的需求。」

而對市場和營銷過度的投入,結果並沒有為作品和票房帶來巨大的回報,16.13億票房聽起來成績斐然,但口碑其實並不盡如人意,百度知道有這樣一則提問:為什麼《港囧》這麼難看還票房那麼高?

百度知道提問:為什麼港囧真難看還票房那麼高?

偏見的形成容易,但很難打破。

商業片帶來的低成本高利潤以及缺乏誠意的敘事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慢慢被成長起來的觀眾所厭棄,一度以30%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是評價一部電影和一個導演成功與否的第一要素,媒體也追求「票房破**億」而非深究電影創作本身。但是觀眾並不會一直幼稚下去,同樣的電影院里,在對比了引進片的工業化+完整性後,再看國產商業電影,自然會用腳去支持真正的好作品。

而《港囧》之後,徐崢明顯低調了許多,對他參與的電影並不投入太多精力去宣傳,那個穿著喬布斯風格牛仔褲的「徐布斯」再沒出現過。

與現實對視

和很多演員一樣,徐崢最早拍《泰囧》也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導演夢。光線為此給予他資源和資本的支持,這種信任讓徐崢一直與光線保持緊密合作,甚至成為華誼與馮小剛般的組合。

《泰囧》不負眾望以4000萬的小成本贏回12億票房,為資方大賺20倍。但這樣的成功卻沒有讓徐崢滿足,「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命數,得去尊重它,敬畏它。就像《泰囧》造就的票房讓很多人忽視他想傳達的電影本質的東西,這是《泰囧》的命。」

其實,徐崢一直對電影創作,保持著「餓」的狀態。

採訪《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編劇兼導演薛曉路時,她表示過,「中國不缺錢,不缺好的技術和團隊,但太缺乏好的故事和好劇本了。」對此,徐崢也對記者表達過同樣的見解:「一部好電影首先是完整的,完整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一個喜劇片來說。首先敘事必須完整,每個人都要有落點。即使是很小的故事,只要你的故事完整,觀眾就會感受那是大片了。」

《泰囧》《港囧》後,雖然參與過《催眠大師》《豬先生》《幕後玩家》等作品的編劇或監製工作,但這些電影在觀眾和市場上,都沒有太大反響,而《我不是葯神》從開始的低調到點映前,徐崢沒有再做多餘的推廣。

2018年,徐崢監製的電影《幕後玩家》豆瓣評分6,票房2億,比同期的《後來的我們》少了十億票房。短短3個月後,徐崢監製的《葯神》上檔,可以想像他並不抱太大期望的心態。不知道是否因為《幕後玩家》的失利讓《葯神》的前期宣傳幾乎為零,但在第一波口碑出來之前,記者身邊的朋友的確對這部電影無感。

直到點映和口碑效應出來後,宣傳和營銷才後知後覺的跟進,而徐崢在微博的超話現象,以及「山爭哥」等噱頭,隨著電影風評的擴散持續發酵,徐崢就像埋在土裡的一塊玉,被大家挖出來,爭相讚賞。

徐崢擠進微博超話

其實早在《泰囧》成功後,有領導就曾經喊話讓徐崢拍《印囧》,只是拍成《葯神》這樣的故事,實在出乎意料。雖然故事、導演都並非出自徐崢之手,但作為主演和監製,可以在這部作品裡看到他的用心,你在畫面中甚至可以想像徐崢和寧浩一起反覆做過的推敲,判斷,因為有很多細節都帶有他們的風格。

曾跟蹤徐崢多年的央視記者馬老師私下向記者透露過,徐崢的壓力其實源於對「創作」的不滿足。「有一次夜裡去光線找朋友,遇到徐崢正和團隊的人開會,他做一個事兒的時候就特別專註。而且徐崢真的不在意票房,他更在乎故事是否完整。」果然,《葯神》首先讓人滿意的就是難得完整的故事。這是中國電影近幾年,講的最好邏輯最通暢的一個故事了。

《我不是葯神》海報

而徐崢作為主演發揮的入戲作用自不必贅述,小陶虹都承認這是徐崢當演員以來最好的表演。這一次,徐崢是「放下」了所有外界的因素,回到電影和故事裡,活進了那個叫程勇的藥販子的靈魂里。徐崢的表演讓觀眾相信這個故事的可能性,人物做一切決定的邏輯也是對的,以至於豆瓣里有人稱他為中國的阿米爾汗。徐崢曾在媒體表示過,現在的每部作品都希望表達出一種救贖感,今年春季檔的《幕後玩家》就是通過密室遊戲將救贖這一命題發揮到了極致。

《我不是葯神》中的程勇,在命運一次次主動將他推到懸崖邊時,那種現實的處理方式是經得起推敲的:為了老父親和兒子,程勇放棄了並肩作戰的病友們;在失去兩個病友後,程勇「報復性」的以成本價甚至倒貼錢救贖自己的靈魂。但在《葯神》里,徐崢將大是大非處理的舉重若輕,讓人對每一次命運重大的轉折,深信不疑。

徐崢在《我不是葯神》中飾演程勇一角

看完《葯神》時,有鼓掌的衝動,除了為演員們超寫實的人物塑造,還有對整個團隊敢於如此接近「現實」的勇氣。在中國,喜劇最受投資人和市場歡迎,現實主義題材(尤其表現弱勢群體的作品)風險最大。

首先是來自投資人的不支持,資本都喜歡穩健的項目;

其次是市場的不接受,觀眾大多想去電影院獲得輕鬆體驗,悲情的現實主義題材往往不討好;

而風險最大的,就是過審環節,一旦無法過審,所有付出前功盡棄。

也就是說,《葯神》這樣一部電影,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有一半的過審概率,但能否被觀眾接受又是懸念,總之從開始就存在很多未知數。

敢於投入財力、精力去做這樣的命題,主創團隊本身就值得鼓掌。

我們的電影工作者都太需要勇氣與現實對視。

當那個曾經為了宣傳電影無所不用其極的「徐布斯」重返電影的起點時,之前所有的偏見瞬間瓦解。即使互聯網上的「山爭哥」潮排山倒海,也覺得那是他應得的尊重。

情懷這個東西,很多人拿來賣,用來秀,真能做到的人不多。

徐崢,用摔進塵埃里的粉身碎骨的自己重塑了《我不是葯神》中的程勇,用誠意打破了偏見,讓觀眾坐在黑暗裡對殘酷的現實對視,在燈光再次點亮後為他的情懷鼓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天雲大數據獲1億元融資,曦域資本、華映資本領投
國內首家!阿里雲聯合三大運營商全面提供IPv6服務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