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到處缺錢?那這些錢到底到哪裡去了?

為什麼到處缺錢?那這些錢到底到哪裡去了?

GIF

前兩年明明超發了天量的貨幣

就算去年開始,上調 了準備金利率,但是市場上的錢還是很多的

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大的通貨膨脹,還不是錢流滾滾造成的?

現在怎麼到處是缺錢的論調了

說什麼中小企業缺錢了,政府缺錢了,房地產缺錢了,還有銀行也無錢可貸了等等

那這些錢到底到哪裡去了?

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通脹?

國外也有好多國家十來年都幾乎沒有通脹,物價很穩定

那人家的企業難道都要死光了嗎?

這可能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流動性很緊張,而且,似乎越來越緊張。地方政府缺錢,已經有像耒陽這樣的地方缺錢缺到不能正常發工資;許多企業缺錢,缺到資金鏈斷裂;許多家庭也因為承受償還房貸等壓力,而深感缺錢之痛。

下圖為廣義貨幣M2從1990年至2018年5月走勢示意圖

數據來源:Choice數據

如果看看廣義貨幣M2的數據,似乎不應該缺錢。中國1990年的M2隻有1.529萬億元,到2000年增長到13.46萬億元,到2010年,已經達到72.59萬億元,截至今年5月末,這一數據已經達到174.31萬億元。

那麼,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錢去哪兒了?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之所以如此之快,與一個因素密切相關,那就是負債。負債把資本要素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從國家角度來說,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需要大量的貨幣投放,而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貨幣發行計入負債。當然,與其他負債主體不同,央行掌握著貨幣發行權,因此,內債對於國家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樣了。在我們這裡,由於地方政府承擔著推動經濟發展的重任,在很多時候,它其實承擔著一部分企業的角色。由於幹部的升遷在很長一個時期都跟幹部的政績掛鉤,這使得地方官員更願意通過大規模舉債來發展經濟。道理非常簡單,舉債可以做大項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績就出來了。問題是,當長此以往這樣做的時候,負債就會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說,當負債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還不夠償還銀行的利息,這其實就已經走到債務危機的邊緣了。

企業更是如此。企業的發展,在大多數時候是非常理性的,由於企業的經營好壞直接涉及企業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業家大都會表現得比地方政府官員要謹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時候,企業家也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呈現出非理性的一面。比如,2008年4萬億計划出台以後,銀行追著企業放貸,企業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導的龐大投資項目所帶來的誘人機會,於是,一哄而上,拚命做大,但是,等項目真正到了投產的時候,突然發現,產能是過剩的,並且是嚴重過剩的,市場需求並沒有那麼大。也就是說,企業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況是,甚至,企業連銀行的利息都還得非常吃力。

下圖為居民槓桿率從1996年至2017年走勢示意圖

數據來源:Choice數據

至於居民槓桿率的持續快速上升,眾所周知,是為高房價埋單的結果。住房原本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來越像奢侈品,房價的飛漲讓民眾付出了更多的財富,而超過自己財力承受範圍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貸款了,房價漲得越快,債務負擔也越高。

當到了臨界點,問題就出現了。

地方政府做大項目,企業受4萬億救市計劃的鼓舞貸款擴大生產,都有一個極限,但越過這個極限,就距離危機很近了。這個危機,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

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定義: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隨之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私人部門的經濟活動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追求債務最小化,從而大規模地遏制經濟活動,由此而造成的持續衰退,被稱為資產負債表衰退。

現在,廣義貨幣還在投放,央行還在降准,為什麼錢反而越來越緊張呢?因為,大家都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貨幣,新發放的貸款,新釋放出來的流動性,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到個人,都在不約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還債。由於前些年過於依賴貨幣與信貸的投放發展經濟,當還債期集中到來的時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錢去填那個債務的無底洞,而不再是擴大再生產,因為,產能已經過剩,價格低迷,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加大,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持續上升。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更少有資金願意去做實體經濟,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產等虛擬經濟當中,以想辦法賺快錢,來擺脫困境,而當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甚至,當做這種選擇成為普遍共識的時候,就會推動資產泡沫的進一步累積,直至破滅的那一刻真的發生。當然,當資金一部分流向虛擬經濟,一部分去填補債務的窟窿,自然是非常缺錢的,尤其是實體經濟。

到處缺錢的現狀,反映出來的是高負債的透支的發展經濟模式到達臨界點後的自我修復需要,當然,這個過程極為痛苦,甚至常常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債務是一條帶血的主線,無論對於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附新聞一:從湖南第一方陣到欠薪 地方財政惡化的耒陽樣本

2018-06-11 來源:財新網

GDP曾穩居省內五強的湖南耒陽市,最近陷入拖欠在職公職人員工資的漩渦。

一位網友近日在紅網百姓呼聲欄目稱,按慣例應於5月15日發放的工資,直到6月1日仍未發放。隨後署名lysxcb的人士回復了《關於耒陽市5月份在職幹部職工工資延遲發放事項的說明》(下稱《說明》),承認耒陽市國庫庫存資金嚴重不足,市委、市政府根據庫存資金情況,首先保障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的按時發放,在職幹部職工的工資發放資金尚有較大缺口。

《說明》同時稱,耒陽市委、市政府及財政部門一方面正積極向省財政廳彙報,爭取省財政廳調度轉移支付資金;另一方面,正在督促收入征管部門加快收入入庫的進度,儘快籌措足夠的資金,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在職幹部職工的工資發放到位。

附新聞二:「去槓桿」與經濟增長(節選)

2018-06-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去槓桿不是簡單降低債務負擔

2018年以來,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信託計劃、券商資管等「非標」領域,也頻曝「兌付危機」。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防範和化解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控制與降低槓桿,或者說是「去槓桿」。如何去槓桿?對經濟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如何在去槓桿的過程中避免像國外例如美國次貸危機一樣「刺破」系統性風險?選擇何種去槓桿的路徑,是判斷未來宏觀經濟和市場走勢的關鍵問題。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痛苦的去槓桿」。彭文生結合過去一年的經濟發展,在近期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信貸投放貨幣太多催生資產泡沫尤其是拉升房地產價格,使得房地產成為高槓桿的載體。按行業劃分,非產能過剩、非房地產實體行業的槓桿率最近十年基本穩定,產業過剩行業槓桿率在持續上升後近兩年明顯下降。但是房地產行業的槓桿率沒有調整的跡象。彭文生特別提醒,房地產行業槓桿率持續上升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風險。房地產和債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房地產是信貸的抵押品,沒有房地產的調整,槓桿率的下降容易反轉,房地產不調整,難以可持續的去槓桿。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債務融資條件和政府信用錯位,可以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著手解決。

彭文生認為,在去槓桿的過程中,即使是在國有企業和地方債務之外的領域,也必須同時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不能僅靠市場的自我調整。在金融周期下半場理想的宏觀政策組合是「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緊信用」是前提,「松貨幣」和「寬財政」是為了對沖「緊信用」的影響。

製造業受「緊信用」影響甚於房地產

光大證券張文朗團隊認為,在本輪中國「緊信用」中,製造業受損遠超房地產,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緊信用」在力減債務的同時,盡量避免出現資產價格調整,製造業因為缺乏優質抵押品,融資能力差,受到的影響更大。

控制債務信貸緊縮傷害經濟

《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的一篇報道指出,中國一直試圖打破對不斷增長的債務的依賴,但其打擊寬鬆貨幣的行動已開始影響經濟增長。

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對越來越依賴信貸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感到不安,擔心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或長期停滯,就像90年代初日本在房地產市場崩盤後發生的那樣。但控制債務可能會在中國和其他地方產生嚴重影響。如今,世界各國與中國的聯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因為它不僅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製造國,而且越來越多地扮演起了消費國的角色。雖然全球經濟最近似乎相當健康,但中國經濟放緩,連同貿易爭端擴大和歐洲增長放緩的連鎖效應,對全球經濟來說可能是個不好的兆頭。

在國內,中國控制信貸對小企業的影響最大。儘管中國經常看上去是被大型企業集團和龐大的國有企業主導,但實際上,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比西方經濟更依賴小企業。央行行長最近在上海的一次講話中承認,最近幾個月對限制借貸的處理方式,在無意中傷害了最有創業氛圍的經濟領域。

總的來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信貸緊縮正在傷害中國經濟。

看完記得給小編關注分享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醉西施資訊 的精彩文章:

熬不住了?房企紛紛狂賣房 地價被熔斷 房價是要降?

TAG:醉西施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