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古道西風盡然沒有瘦馬!
茶
馬
茶馬古道
一條完全憑藉人和馬踩出來的千年古道。
歷來是中國西南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主要指滇藏線、川藏線兩路。主要運輸的是四川的磚茶,和雲南的普洱茶,這些磚茶也會因路途多變的氣候而繼續發酵,到了西藏後反而有了獨特的味道。
由於藏區不產茶,為了禦寒,日常所吃的多為牛羊肉、糌粑、奶製品等油脂重、不易消化且缺少維生素的食物,而茶葉成分正好彌補其不足,起到了提神化食的作用。
後來文成公主進藏將茶葉傳入藏區,使藏族形成了對茶的全民依賴,一句藏族諺語最能反應出藏族對茶的依賴到了何種程度:「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
於是,川藏商賈就利用雙方的特產,做起茶葉與馬匹交換的生意。以此之茶換彼之馬,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互市」。
然而不是每條線路上都有條件讓馬幫通行的,眾所周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雅安到康定這一段由於途徑地勢險要的二郎山,騾馬通行數量非常有限,遠不能滿足茶葉運輸量。
為了不中斷貿易往來,於是在川藏線上就出現了這樣一群奇特的人。他們人人頭頂著一頂大草帽,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一塊圓形的篾條掛在每個人的胸前。身後背負一團高大而沉重的包裹,有男有女有孩童。穿梭在茶馬古道雅安到康定一帶。
他們就是茶馬古道上的背夫。
「滇藏多馬幫,川藏多背夫」
就是這麼來的
每年冬季,是雅安各茶號發茶最繁忙的日子,每天出發的背夫都在500人以上。
年輕力壯者,一次能背十五、十六包,重量達到300多斤,相當於兩三匹騾馬的負重。背夫的行列中也有婦女兒童。「背婦」們能背10多條120斤以上。最小的「背童」年僅10歲,可背兩條30多斤茶。
由於勞動強度極大,背包負荷過重,沿途休息時要想把包袱卸下來,會非常不方便。
於是他們休息時就只能依靠那根丁字拐杖來撐著茶包歇氣。就這樣五步一噓,十步一拐地前行。
在多條茶馬古道上,你會很輕易在石頭路上發現一個個的小石窩,那些深入大地肌理的石窩據說就是這些前仆後繼的背夫們用丁字拐杖水滴石穿般地杵出來的痕迹。
掛在胸前的圓形篾條,是用來刮汗的。隨身自備沿途的食物很簡單,就是一點玉米面、饃饃和一小袋鹽。另外,女背子的茶包上還要掛上幾匹筍殼,以便歇下背子,站著小便時作「水槽」之用。
有的女背子由於要照看孩子,只能將孩子也一起帶上,掛在胸前一路負重前行。
康藏高原,崇山密林,道路艱險,半年以上都是積雪期,沿途有些地方的水有毒,有些地方的草有毒,有些地方甚至連土都有毒。於是,只有靠人的聰明機警和經驗才能避開那些處處隱藏的危險。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險峻的山道,不少背夫甚至遺屍荒野。
康定僅茶葉一項,在康熙年間每年交易量就達八十餘萬包,而嘉慶年間竟高達一百多萬包,也就是一千多萬斤。如此巨大的茶葉吞吐量,在茶馬古道四川一線,完全是依靠「背子」們臂挑背磨,用汗水和鮮血,一點點累積完成的。
如今,成群結隊的背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號子也遠去了,一幅幅當年的老照片,讓人陶醉和驚訝。茶馬古道的神秘,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和解讀。
今天的茶馬古道,已經成了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皆知的符號資源和文化遺產。
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在歲月的蹉跎中,今又流芳。
(來源:康定微生活彙編)


※日本遊客到中國旅遊,買8斤茶葉,看到賬單時說:是不是算錯了?
※其實,茶卡鹽湖和宇宙是一種顏色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