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壽則多辱」說

莊子:「壽則多辱」說

《莊子·外篇·天地》中有一段經典對話,請看原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現代漢語譯文如下:

堯在華地巡視。華地守護封疆的人說:「啊,聖人!請讓我為聖人祝願吧。祝願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守護封疆的人說:「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為什麼呢?」堯說:「多個男孩子就多了一層憂懼,多財物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些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於培養觀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願。」

此文中,「多個男孩子就多了一層憂懼,多財物就多出了麻煩」可以好理解,但莊子的「壽則多辱」讓人迷惑,長壽是一種追求,怎成了「辱」? 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結合當時孔子的語境,是說原壤這個人既無道德有無善行,活著等於偷生。「賊」比「辱」更高一個境界。上海、寧波話中有「壽頭」、「壽搭搭」,意為「傻瓜」、「做傻事」,將「壽」喻「傻」,看來普通百姓的智慧是和莊子、孔子一個境界的。想到人人都要老去,今天對壽者辱,意味著明天別人對己辱。

當今社會代溝的差異性越來越明顯,受辱更加具備了條件。死人就不用操心別人的評價了。若在活著時被品頭論足,難怪有些剛烈性之人乾脆自裁了。近代,偉人多有風格,灑骨灰於天地江河,固有道德風範或精神追求,但也不排除死不受辱的思考。

壽則多辱,是因為活得明白,糊塗一生是可以快樂而亡的。梁漱溟先生說:「人在世上生活,如無人生的反省,則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淺,太無味了。」看來,快樂和不粗淺、有味也是較難兩全的。梁先生想活得明白,終其一身,也算「壽則多辱」。還有很多先哲不是「壽則多辱」,而是「忍辱者壽」,為求壽而奴顏婢膝,壽是壽了,被人看不起,戳戳點點,一樣受辱。人生的痛苦之一在於自我和他我總是難以和諧,即便短暫的和諧,過程仍然是矛盾的交集與妥協。人與人接觸越多,打開心扉越久,話越多,矛盾就越多,這越多的矛盾就形成了「辱」的條件。

孔子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似乎「壽則多辱」、「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壽者自取其辱,因為社會還是提倡尊老的。但在尊老的皮子下既有為老不尊、倚老賣老的老者,也有排斥老者、侮辱老者的陋習。若要壽不多辱,就得自得其樂。「你老了吧?」這個老,成了充滿貶義的置疑。

此外,「壽則多辱」除了精神上的「辱」,還有肉體上的「辱」。有尊嚴地、夠安樂地死去往往是很難爭取到的人生幸福。絕大多數的「壽」者最終要在疾病纏身且完全不能自理的痛苦中死去,無論躺在醫院或家裡,壽者是鬱悶的,侍者是苦悶的。

人如曇花綻放該有多好,無需容忍老的痛苦。不受辱,須識相、懂分寸、有修養、能淡定、穩心態、辨人心,不是件容易事。擁擠在面具的人群中以及淹沒於熙攘的利益中,壽者無法自控其「辱」,看來「中庸」、「隨遇而安」才是王道。人生中的「辱」也就成了一種調劑品。

武則天樹無字碑,是非功過轉頭空,或許武老太太覺得無言為大,不怕後人評述,無字碑就是一種自我的蓋棺論定,雖無言卻萬語。當年如果慈禧太后肯早點且積極推進國家改革,還權還利於民,成為君主立憲國家,今日世界也就多了一個王室。貪圖今日的權力,失去的是明天;釋放今日的權力,得到的是未來。看來,「壽者多辱」的主動權還在於壽者的自身抉擇。

對於平常人來說,如果真是「壽則多辱」,總歸生命只有一次,能壽也是好的,不要為活而活,適當受些無法避免的辱還是可以放下的。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莊子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莊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為自己 的精彩文章:

梁漱溟:思維的層次和境界

TAG:讀書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