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江孜—它比布達拉宮早建成兩百年,卻總被當作山寨貨

江孜—它比布達拉宮早建成兩百年,卻總被當作山寨貨

在西藏年楚河畔抬頭,

總能望見高聳的江孜宗堡,

在綠色的田野中間閃著金光,

彷如歐洲中世紀的城堡。

七世紀初,

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

建立了藏族最初的王國吐蕃,

還和唐朝、尼泊爾聯姻,

給西藏帶來了空前的繁榮。

從左到右,分別是尺尊公主、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藏族人原來一直過著游牧生活,

為了迎接文成公主,

他們修築了城池房屋,

統治階層開始流行定居生活。

江孜這塊封地,離拉薩最近又最富饒,

往來錫金、尼泊爾都從這裡經過。

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

江孜漸漸具備形成城市的條件。

歷經兩百餘年,吐蕃氣數漸盡,

西藏又陷入到封建割據的狀態。

吐蕃的一個逃亡王族

站在江孜的山頂瞭望,

覺得地形上帶有吉祥之兆,

於是派人在山上修建宮殿,

山下造糧倉、馬圈、水井等。

到元朝,西藏再次統一。

高原的土地劃分為13個大宗,

每個宗里會選一個山崗,

修建一座宗堡做地方政府。

14世紀前半葉,在吐蕃宮殿遺址上,

江孜法王的祖父修建了江孜宗堡。

宗堡不像漢地宮殿或者衙門,

沒有明確的軸線結構。

它的牆體特別厚重堅固,

牆上開的窗洞,外窄內寬,

用來防禦和通風。

這裡是江孜的行政和宗教中心。

種地的農民和賣馬匹茶葉的客商

要到宗堡里交納差稅。

產生教派爭議時,

喇嘛會聚集在宗堡里爭辯一番。

那個時期政局穩定,

江孜很快崛起成西藏第三大城,

僅次於拉薩和日喀則。

人們常把江孜宗堡叫作「小布達拉宮」。

其實,布達拉宮在17世紀建成,

比江孜宗堡要晚了兩百多年。

截至上世紀50年代,

西藏大小宗至少有147處。

這些宗堡建築多是土木結構,

在青藏高原日晒風吹中,

一旦缺乏維護,損壞得相當快。

到文化大革命時期,

大量的宗堡建築被徹底搗毀,

現存較完整的宗堡只有江孜一處。

然而,江孜宗堡經歷過的最嚴峻考驗,

應該是20世紀初的抗英戰爭。

1903年底,英軍偷越邊境,入侵西藏。

硝煙迅速蔓延到江孜的上空,

1.5萬人的西藏軍民緊急聚集。

發給他們白傘蓋輪一個,作為護身符。

前方開戰時,達賴和念咒喇嘛會一起,

在布達拉宮秘密念《武經》,詛咒英軍失敗。

江孜宗堡下的崖壁陡峭,高約100米,

上面攀爬的人一旦滑落,

肯定會把下面的人拖下去。

這樣險要的山勢,

僅僅拖延決勝的時刻,

卻沒能扭轉慘烈的戰局。

守軍抵抗兩個多月,

英軍增援趕來,切斷宗山的水源。

守兵不得不喝污水,甚至喝尿。

英軍駐紮在宗山腳。

1904年7月5日,

英軍用大口徑的火炮,

將江孜宗堡轟開了一個缺口。

由士兵、平民和僧侶組成的守軍,

用血肉之軀抵禦洋槍洋炮,

堅持了三天三夜,最後集體跳崖犧牲。

江孜保衛戰後的碉樓。

英軍有當時先進的機槍和炮彈,

而藏軍只有弓箭、火銃和投石。

8個月的入侵戰爭里,

3000名藏人死於英國槍口下,

英國則只陣亡了202人。

一百多年後,

這場江孜宗山保衛戰,

成為電影《紅河谷》的故事原型。

至今,硝煙早已遠去,

宗堡的炮台邊長滿紫穗花,

宗山下的廣場立著一座英雄紀念碑,

永遠記住那段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歷史。

江孜宗堡的失守,

激起西藏現代史一圈圈的漣漪。

在藏人的眼中,

建在山崖上的宗堡,

不僅是世俗權力的載體,

還是神山在人世間的替代。

江孜淪陷不到兩周後,英軍入侵拉薩,

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簽下《拉薩條約》,

允許英國人在亞東和江孜等地通商。

當時西藏的羊毛價格是英國的1/5,

更別說稀有的黃金、麝香了。

西藏從自給自足的中世紀,

被迫捲入世界商品貿易網路。

侵略江孜期間,

英軍大肆擄掠當地的珍貴文物,

包括喇嘛典籍、金佛像、藝術品、陶瓷等,

件數之多要用400多頭騾子來馱運。

這些文物將曾經神秘的西藏,

敞露於西方世界的放大鏡下。

頭骨杯和版畫都是從江孜擄掠來的,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高原上第三大城,

以江孜宗堡為原點,

現代西藏歷史,

以江孜宗堡為拐點。

六百多年來,

江孜宗堡猶如一位孤傲的王者,

見證過硝煙瀰漫的歲月,

承載起倉廩充足的時光,

一直靜靜守衛著這座古城和居民。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三千年來,人類如何與屎相處?
騰衝 | 「你們不抗日,應該去這裡,看看兄弟們怎麼死的。」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