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李開復:用這個理念教育子女,父母就註定輸了

李開復:用這個理念教育子女,父母就註定輸了

作者:槽值小妹

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

7歲:我給你報了奧數班。

15歲: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

18歲: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

23歲:我給你報考了公務員。

32歲: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網上描述「中國式父母」的段子流傳甚廣,引起不少人共鳴。

重慶一位女子酒後跳河輕生,幸好被及時救下。詢問原因,原來是女子的女兒高考成績很好,很有可能上北大。但女兒填高考志願竟然不找她商量,不願和她探討,所以一時想不開。

父母是如來佛,孩子怎麼能飛出五指山?既然你不聽話,我就死給你看。

對這樣的媽媽,新聞下面心理學家武志紅的評論完全可以說明一切。

替孩子決定一切,又替孩子扛起一切,也許結果並不美好。

你是我的孩子

就要在我眼皮下

中國以前流行說「嚴父慈母」,現在隨潮流說「虎媽貓爸」或者是「虎爸貓媽」,無論哪一種,看似是嚴格明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更多的是與孩子鬥智斗勇。

真對付不了,不少父母便威逼利誘,一哭二鬧三上吊。

家住福建泉州的辛迪加,30歲辭職參加高考,因想讀自己喜歡的專業。

辛迪加在採訪中,一直強調一件事:「我媽媽性格比較強勢,她都不會說有和我商量的時候。」

211大學畢業後,母親就收走了辛迪加的畢業證。

辛迪加在外地找工作,希望母親把畢業證寄給她,遭到了拒絕。之後,她在本地找工作,母親就拿著辛迪加的畢業證,和她一起去參加面試。考研之類的想法也被母親否決。

面對很多事情都不允許自己做的母親,辛迪加私底下偷偷做過很多嘗試。辭職高考是瞞著父母進行的,父母得知此事後,和她發生了很大衝突。

「為什麼一生下來父母就幫我們決定我們長大要做什麼,從來沒人問我們想做什麼。」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這句台詞,戳中無數子女的心。

今年年初,一篇《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竟因為……》的文章刷爆網路。

文章的開頭,這位男生就直截了當地說:「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從小到大,所有事情都有父母替他辦,爸媽動手他呆著。畢業了到公司卻不能帶著爸媽一起,動手能力被爸媽幫廢了,工作跟不上,只能離職。

這名男生的父母沒想過,或者想過但不願意麵對的是,就是因為前半程他們剝奪了兒子學習獨立生活的機會,這後半程才會出問題。

錯過最佳能力培養時間,被直接推進社會的尷尬和無力席捲而來,也難怪這位北大生會揪著過去不放。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成長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的徐霞客從小就聰明,記憶力尤其好。

徐霞客十九歲時,他父親去世,在三年居喪期間,萌生了四處遊歷的念頭,卻又因母親年紀大而放下。後來母親知道了,也不多說,第二天直接拉著兒子去郊遊。

路上,徐霞客一路都走在前面。等到郊遊回家,還是精神奕奕,看不出疲態。這時母親才跟他說:「你儘管出去做你的事,不用擔心我。」這也才有了後來的《徐霞客遊記》和傳世的聲名。

真正的父母的愛,從來不是把孩子的證件藏起來讓他寸步難行,不是跳河上吊逼他就範,也不是自己替孩子賺家產傳給他。

過度干預

總會觸底反彈

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沒有選擇地成為了一些父母的全世界。

擔心孩子不能健康長大,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不能出人頭地……種種擔心包圍了中國父母的生活,讓他們在「愛著孩子的同時」陷入焦慮中,也就是安全感的缺失。

如果說正常的親子關係會維持穩定的安全感,那麼當父母的安全感缺乏時,為了尋求一種平衡,父母往往無意識奪取孩子的安全感。

最常見的例子,中國父母開玩笑式的一句「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給孩子一種被拋棄,沒辦法生存的恐懼感,從而讓孩子更加依賴自己,離不開自己。

這種人為製造的「恐懼威脅「,說出的其實是父母自身對失去孩子的不安全感。雖然,這無疑給孩子埋下了更深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心理諮詢師 Nina W. Brown在《自私的父母》一書中,提到了「自戀幻覺「的概念:即我做了1,你就必須做2,否則我會做3,3往往表現為威脅手段。

自戀幻覺的投射無處不在,最集中體現在親子關係和情侶關係。

「我都是為了你好,「幾乎成了中國父母的口頭禪,這句簡單粗暴的話背後卻是兩個極大的誤區:

一、父母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著過度的自信心 。

二、同理心的丟失,忽略孩子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同樣需要被理解和被尊重。

與自戀相伴而生的,是父母愈加強烈的的情緒化表達。

當事情沒有順著自己意願進行,父母便會傳達出負面情緒。比如,沒取得父母眼中的「好成績「時,孩子就會遭到責備和不接納。

孩子生長在這樣的環境里,往往會陷入「我不夠完美,我有很大缺陷的「的自卑中,難免淪為父母的傀儡,按照他們的完美標準來成長。

中國的父母往往喜歡把孝順和被控制混為一談,這背後,犧牲的是孩子自己掌控人生的滿足感和價值感。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在《積極心理學期刊》論文中寫道:兒時能得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與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強與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低及心理健康較差存在顯著關聯

在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之下,總會迎來觸底反彈的一天。於是父母往往會得到一個事與願違的結果:握緊的沙,卻流逝得越快。

真正的父母

都懂得得體地退出

「如果把管教當做是父母對孩子的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失敗了。」

這是李開復在與兩個女兒相處過程中總結出的育兒心得。他認為為人父母,應該是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和孩子做朋友。

大女兒愛寫愛情小說,他就想辦法去幫她修改出版,還會跟她開玩笑,問是不是寫的自己的故事。小女兒愛拍照,他跟著她一起錄搞笑視頻。

面對孩子的困惑,他願意做孩子的軍師,幫她們制定目標,和她們一同去完成。這樣的教育方式,給了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親子關係也處於良性循環。

中國的父母常為了孩子,沒了自己。只是將過多的感情強加孩子,給彼此都會造成壓力。

一個朋友的媽媽,一生都過得很酷,從來都把自己放首位,做自己想做的事。朋友也跟她母親一樣,過得自立有想法。

她母親從小給她的教育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除了給了你生命,在你尚不能獨立之前保你溫飽外,並不能給你再多。所以你想做什麼樣的人,你得自己想。想要什麼,得自己爭取。只要不違法亂紀,好好活下去就可以。」

做孩子的需要成長,為人父母其實也需要學習。「我是第一次為人子女,你們不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嗎?」

徐靜蕾父親徐子健,教育女兒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

小時候徐靜蕾很調皮,練字總愛偷懶,徐子健罰也罰了,並沒起到作用。後來他想了個辦法:當著女兒的面,給她畫米字格。

徐靜蕾不了解父親為啥要自己畫米字格。徐子健回答:「你練字,爸爸陪你畫米字格不是很開心嗎?」

日復一日,再忙徐子健都會堅持抽出時間陪在女兒身邊畫米字格。後來,徐靜蕾的書法一練就是十幾年。

另外,徐子健為了徐靜蕾的成長教育,還寫了很多關於兒童啟蒙教育的筆記。當然,也有過橫加干涉子女生活又成功的例子。

劉墉在兒子劉軒十八歲前,都事無巨細地過問孩子的事。但這樣的劉墉,同時也為了兒子學了很多東西。

學上網、旱冰,穿破洞牛仔褲,染頭髮……只是因為緊張青春期的孩子不懂得辨別是非,這是正常父母的擔憂。

劉軒畢業了,以為父親還會幹涉他,但劉墉只是說:「你翅膀硬了,可以放飛了。」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婚姻美滿的女人,為什麼也會出軌
我用儘力氣,才證明他不愛我……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