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眾所周知,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被蘇美分化為東德、西德兩個政權,以作為東西方對抗的前沿基地,雙邊形勢較為緊張。由於冷戰大環境的影響,彼時的東德和西德都在加強軍事實力,以求在對抗之中獲取優勢地位。其中,東德一方就在蘇聯的授權下,於1956年組建了國家人民軍,又稱東德人民軍。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冷戰時期,東德人民軍走的是「精兵路線」。當時,東德的總人口是1600萬,但是軍隊數量卻只有17萬,甚至還不如保加利亞軍隊(20餘萬)多。不過,東德軍隊雖然數量較少,但是其官兵素質過硬,其滿員率在華約集中首屈一指,以質量優勢彌補了數量上的不足。許多軍事人士也認為:在華約集團中,東德軍隊是最為精銳的武裝力量之一,戰鬥力極其強大。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20世紀80~9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東歐劇變這一大事,冷戰格局趨於瓦解。在情況下,東、西兩德逐步達成和解,於1990年重新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兩德統一後,新組建的德國接管了原東、西兩德的遺產,實力大增。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擁兵17萬、素質精良的東德人民軍,卻沒能保留下來。統一後,東德軍的大部分官兵下崗,只有少數官兵得以繼續留在軍中服役,但不久亦離開了部隊。這支曾輝煌一時的軍隊最終消失。那麼,東德軍人戰鬥力十分強大,德國政府卻為何不允許他們「改頭換面」、為統一的祖國繼續效勞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主觀原因:對原東德軍人心存戒備

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儘管都是德國,但是受蘇美對抗的影響,雙方之間也出現了許多分歧與差異。這些分歧和差異,在短時間內並不能消除。並且,統一後的德國,以原西德政權為主體,國家的方方面面,基本都是沿襲自西德。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新德國普遍對原東德軍人心存戒備。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第二,客觀原因:保證軍事體系統一

冷戰時期,西德屬於北約陣營,其軍事體系(戰術、訓練、武器等要素)大多與北約各國相似;而東德屬於華約陣營,其軍事體系基本與蘇聯接軌。眾所周知,這兩種軍事系統有著不小的差別,若將其同時大規模保留下來,既消耗軍費開支,又容易給後勤統籌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統一後的德國,為了保證軍事體系統一,自然需要兩者取其一。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第三,歷史原因:大裁軍的需要

兩德統一之初,新德國其實也收編過部分原東德軍隊。當時,德國的軍隊數量達到60多萬,並擁有7133輛坦克,9598輛裝甲車,以及大批火炮、軍艦、戰機。如此龐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引起了周邊小國的恐懼,許多國家擔心德國會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另外,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出現新變化,維持那麼多軍隊已經沒有必要,裁軍勢在必行。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在上述幾大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德國在統一後不久,就展開了大規模的裁軍運動。為原東德服務的東德人民軍,自然成為了被裁撤的對象,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先生帶你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因貌美險被日本人玷污,她說,誰能提鬼子人頭見她,便可同床一晚
慈禧出殯當天「狂風呼嘯,陰兵開道,家畜怪叫」科學家:我看不懂

TAG:王先生帶你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