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王朝:她無奈踏上和親之路,錯過初戀卻遇一生值得守候的男人

康熙王朝:她無奈踏上和親之路,錯過初戀卻遇一生值得守候的男人

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或者各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各樣和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它作為歷朝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係的表現形態,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歷史發展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

寬泛意義上的和親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於漢代。自漢以後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而筆者今天說講的人,她因和親而悲傷,卻也因和親而輝煌,她就是康熙王朝的格格——藍齊兒。

藍齊兒是一個幸福、快樂的格格,很多人疼她、愛她。而在她16歲那年,康熙帝出於大清利益的考慮,緩和與准葛爾首領葛爾丹的關係,忍痛把心愛的女兒藍齊兒遠嫁他鄉,把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仇人--葛爾丹,藍齊兒因此被封為"和碩公主"。就這樣藍齊公主踏上了和親之路。

當時,藍齊兒實際上已經有了喜歡的人--李光地。兩人在李光地在福建任職期間曾經和藍齊兒多次有書信往來,當然這一切都已經被康熙皇帝和容妃所知曉,但是卻沒有點破,因為他們欣喜的看到自己的女兒確實長大了,當然對李光地這個未來的女婿也是非常滿意,對藍齊兒和李光地的地下戀情,康熙基本上是持默認態度的,這或許是李光地和藍齊兒最幸福的時光。

然而天有不測,微服進京朝覲的噶爾丹對她一見鍾情,向康熙求親。出於國力考慮,康熙不得不以藍齊兒下嫁為籌碼,換取攻打準噶爾的準備時間,於是痛心疾首地宣布賜婚。

藍齊兒在大阿哥胤褆的陪同下,踏上了去往蒙古的道路。在葛爾丹把她從馬上抱下來後,當她要與阿哥分別時,她向阿哥射了一箭,說,大阿哥,回去告訴皇阿瑪,從此以後我就是葛爾丹的女人了。無疑,她已經決定像太后說的那樣,永遠愛她的男人。

藍齊兒嫁給噶爾丹後,噶爾丹對藍齊兒視若珍寶,藍齊兒慢慢在噶爾丹的感化下愛上了這個粗獷而又細膩的男人,噶爾丹為她所做的一切都讓她感到非常幸福,她有點感謝當年父皇做的那個荒唐決定,甚至感謝這場政治婚姻了。此時的藍齊兒已經忘記了當年將自己下嫁給噶爾丹的初衷了,她天真的以為自己一家三口會永遠這樣幸福下去,但是命運弄人,不久之後,康熙皇帝便對噶爾丹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10年後,葛爾丹的勢力急劇膨脹,而大清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也已經具備了攻打葛爾丹的實力。就這樣,10年未見的父女、兄妹,見面的理由竟然是岳父要將女婿置於死地。

藍齊兒冒著生命危險,跪在兩軍對峙的空地之間,哭著說,別打了!別打了!可是,在這個時刻,作為一國之君、作為部落首領,豈能為了一個女人而投降後退?就這樣,炮火聲、馬蹄聲、吶喊聲還是沒過了她柔弱的聲音。

到最後,葛爾丹敗退了,俘獲了大阿哥,在藍齊兒的努力下,大阿哥還是被釋放了。天真而善良的女人,認為大清會因此放棄激戰的念頭,可是她錯了,執意留在她的男人身邊,因為她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他。然而,現實總是會令人感到絕望,戰爭的最終結果以康熙皇帝的勝利而告終,而噶爾丹則在大戰中被殺。其中令人諷刺的是,當藍齊兒攜傷痕纍纍的葛爾丹走在草原上時,大阿哥還是追了上來,執意要取葛爾丹的項上人頭,藍齊兒依舊哀號著祈求,但是大阿哥為了洗清葛爾丹上次俘獲自己的恥辱,不顧藍齊兒的央求,砍下了葛爾丹的頭顱。藍齊兒傷心欲絕。

當康熙帝親自請藍齊兒回家時,她哭著說,我的家在烏蘭木通,我要帶阿密達回自己的家,我要把他撫養成人。

一個人的日子終究是苦悶的,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藍齊兒心中對親情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她逐漸消除了對父皇的仇恨,默認了父皇為她做出的命運安排,她放下了心理包袱,帶著自己的兒子充滿希望的回去看自己的父母,可等待她的又是另外一場悲劇。

藍齊兒回到北京容妃宮,見宮裡破敗不堪,察覺出了問題。在太監李德全暗示下,追蹤到了容妃服役之處,驚見母妃在刷馬桶。傷心憤怒的她想要幫助母親,被制止,因而自此與父皇有了隔閡。回到宮裡,藍齊兒當著父皇的面砸碎了那隻八音盒,康熙黯然神傷......

她沒想到這個疼愛自己的父親不僅毀了自己的婚姻,還毀了自己的家庭,這讓她失望至極,也讓她對這個家徹底放棄,但是作為一個帝國的皇帝,康熙也有自己的苦衷,或許康熙皇帝在容妃陵墓外說的那番話最能體現他無奈又悲涼的心境吧!

藍齊兒離開皇宮後再也沒有回來過,永遠的留在了草原。

註:藍齊兒,電視劇《康熙王朝》 中的角色,由胡天鴿飾演。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秦漢唐明 的精彩文章:

他是開國第一上將,能文能武,曾智擺空城計,全殲閻錫山第49師
勿忘國恥:山西大同煤礦萬人坑背後有何隱情?倖存者說出真相

TAG:周秦漢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