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方文化 「一二三四五」 解密!

東方文化 「一二三四五」 解密!

東方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東方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文化延續傳承最完備的文化體系。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中,東方文化將進一步發揮魅力。

東方文化在歷史上曾經經歷幾次劫難,從秦朝的「焚書坑儒」、到近代的「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東方的儒釋道一度遭遇全盤批判。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們一度迷失在崇尚「金錢至上」的漩渦中,西方的文化對東方文化也形成了衝擊。

這裡,我嘗試融匯 「儒釋道」 ,以「一二三四五"演化工具,讓大家對我們祖宗的東西有個簡單清晰的了解。

「一」即「合一」「無極」,宇宙混沌之初的狀態,也孕育著無窮的能量。人類(也許還是猴子)對一切認知都是無分別狀態,與宇宙萬物之間也是「合一」的狀態,萬物本具空性,沒有絕對的對立,一切都是宇宙能量粒子的因緣和合。

「二」 即「陰陽」「太極」,人類最初對宇宙萬物,有個區別的概念,「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 從此,人類的概念中有了冷熱、男女、好壞、輕重等 等對立的概念。但正如道家太極圖所示,事物之間是對立統一的,「有無相生」,好與壞是一體的,只是人們按自己的感受把它分為好與壞。

「三」, 即「三才」天、地、人。是在陰與陽之間、是與非兩分之間,加入一個中間態,加入的中間態,即時儒家的「中庸」「和合」之道。從時間角度看: 過去、現在、未來; 從空間角度看: 上、中、下。「中庸」之道是在宋明理學家曲解了的好東西,是在兩個極端中間動態存在的一個點,而不是完美苛求的中點。在佛家稱之為:「不二」,不執著「主體」「客體」二相。

「四」,即「四相」,從空間來看:東南西北四維上下 。道家亦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是陰陽二分之中再次細分的結果。從時間來看:佛家有「生、住、異、滅」或「成、住、壞、空」等四相,對應事物發展變化的各個階段。從四季來看有:春、夏、秋、冬,對應著上面佛家的四相。而人體經歷的一天中的「朝、晝、夕、夜」同樣也對應著「生、住、異、滅」。所以 「四象」的思維運營,可以在空間的四維角度,再疊加時間的維度, 我們可意識到單一事物在時空的位置。

「五」,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以抽象的標籤,概括了我們身邊,五種相生相剋的力量。從「五」可以對應很多現象,五音,五色,五指,五臟。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同樣與五行對應。佛家講求轉「五蘊」成「五智」。宇宙本是能量的構成,通過五種能量似乎全息反映宇宙各種現象之間相依相存,相生相剋的關係。由此,五行思維,是我們考慮問題,不能從單一層面考慮,應該從動態、系統的角度看待事物之間的因和果。

後面再演化,有了六爻、八卦、九宮、六十卦等等,也都是以抽象化的能量標籤來指代事物發展的規律,這是科學的工具,被一知半解的人用來謀私利就成了「迷信」。

俗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方的思維是拆解、分析的,東方的思維是歸納、合一的。

東方宗教在精神世界超然領悟到宇宙整體的合一,高僧在入定當中或人類瀕死前後短暫的思維意識都能領悟到宇宙的合一。

人類進化的過程,在物質世界的分而析之,加速了人類文明的標準化傳承。而在精神世界「分而析之」形成了對人與世界的認知,但也形成了人與世界的「割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在紛紛擾擾的世界、閱盡繁華,心靈還是期望回歸,回到本體,歸於初衷,其中的「一」 在《道德經》中是道、是德,是對天人合一的敬畏與親近。

(以上轉載請註明:聶風論道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聶風論道 的精彩文章:

回答三個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TAG:聶風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