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小本本,就拉開了孩子間的差距

一個小本本,就拉開了孩子間的差距

結論是,大多數狀元的家庭都是有「背景」的,他們父母提供的物質和文化基礎是他們學業的起點,但絕不是終點,中間還有漫長的過程是他們自己的各種努力。

而中間的努力過程是我們最關心的部分,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可以「師夷長技」,可以借鑒學習,用於培養自家娃的地方。

1

看過很多位狀元的故事,在他們的「成功」經驗中經常出現這三個字——「錯題本」。不少狀元將這個小本本稱為自己的制勝法寶。

2012年河南省文科狀元於成亮,將自己的高分歸因於三個方面:注重用錯題本糾錯、平日善於總結反思、考試時保持平穩心態。

厚厚的錯題本,是他的第一個「法寶」。 於成亮說,如何不讓錯題再錯,或盡量減少差錯,是學習不斷進步的訣竅之一。而錯題本,就是打開這個訣竅的一把「金鑰匙」。

高中3年下來,僅數學錯題本就有十幾本。英語等科也有錯題本,這些小本本提醒他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2016年貴州省的文科狀元林中文。她的中考成績在高中班級里倒數第二,整個高一也是一直靠後。但她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大逆轉,從"學渣"變成了狀元。

後來,林中文分享了她總結的學習方法。其中,在學習數學方面,錯題本是必須的。高一高二把有價值的錯題按時間順序整理到筆記本上,定期複習,錯題太多就直接把卷子剪下來帖在本子上。到高三了,就分題型整理錯題。整理的過程中,用紅筆勾出易錯點,藍筆寫技巧

2017年杭州中考狀元,是來自文瀾中學的吳思齊(585分)。

剛進文瀾中學分班考時,她的年級排名卻是160名。她也曾感到不太適應,學習和作業的進度總比其他同學慢半拍。後來,她開始研究時間的統籌安排,嘗試做計劃表,把自己一天的安排、一周的安排,寫到一張紙上,定期對照計劃表執行。

幾乎不上學科輔導班,她說她的趕超法寶是「梳理、看書時,會著重看看自己的糾錯本。」

五門學科都有對應的糾錯本,每個都是模塊清晰、字跡工整。平時考試出現的錯題和難題,她都剪下來貼在本子上,下面再用紅筆標註出解題思路。

綜觀狀元們的錯題本,大致可以發現這些共同點:

分類整理。學霸的錯題本不是「記流水賬式」的錯一題記一題,他們會按照題目的特性分類整理。分類的標準可以錯誤發生的原因(概念模糊類、粗心大意類等等),也可以按照學習內容的相關性,最簡單的是課程章節。

有區別的記錄方法。就像林中文,她會用紅筆勾出易錯點,藍筆寫自己思考出來的答題思路和技巧。

經常翻看、隨時補充。很多學生都會做錯題本,與學霸巨大的效果差異往往在於,是否經常會回看錯題本。每次溫習都可能有新的體會和間接,隨時都可以進行補充,以強化自己對原來錯誤的認識,進而降低將來再犯的可能性。

學習的過程中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學霸與非學霸之間的差距就在於,誰能夠避免第二次犯錯誤。再次犯錯的次數越少,成績就越理想。

道理很簡單,只是有的人堅持下來,形成了一種習慣,於是,「錯題本」的意義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2

當學生將在學習上寫錯題本的習慣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他就成了一種叫「復盤」的思維模式

小川俱樂部的孩子報名參加國家級比賽,同時還會搶報和教練復盤的機會。下完棋無論輸贏,他們都喜歡拿出棋譜,一步步回顧,哪些做的很好,哪些出現了問題,為什麼。

曾讀到董卿的一則小故事: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有一次,她的主持表現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回家後,她在地上坐了3個小時,把整個節目從頭到尾在腦海中復演一遍。什麼時候說了什麼話,嘉賓說了什麼,她自己又說了什麼,換種方式說會不會更好一些?

通過這樣的復盤,她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並找到了改進的方法。於是,我們看到了主持功力越來越成熟、穩定的董卿。

怪不有人說,復盤思維,可能是唯一一個通過後天不斷訓練,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維模式。

按照這個邏輯,復盤思維,也會是一個可以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思維模式。

3

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將學習目標細緻劃分為三個方面:認知、精神運動和情感。聽起來有些晦澀,用通俗地話說就是知識、技能和態度

有人認為知識、技能和態度這三者對於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於是提出了成功三角的概念。

這幾年,思維模式(Mindset)包含了比態度更寬泛和深刻的含義,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採用,成功三角於是轉變成了「知識-技能-思維模式」的組合。

回到狀元的例子,很容易看出知識、技能和思維模式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知識,最表面最容易看到,就是他們記在錯題本上的語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的信息、理論知識等等。

技能,隱藏的稍微深一點,體現為他們如何寫錯題本的能力,比如他們更擅長分類整理、用不同顏色的標註、隨時補充等等。

思維模式,隱藏的最深,在他們錯題本上的知識、寫錯題本的技能背後,實際上是他們懂得復盤、習慣反思的看待問題的方式。

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看到的是什麼?是他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知識儲備,還是出色的計算能力、創造力,亦或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模式?

往往,我們看到的只是局面,而不是學霸身上知識、技能和思維模式三者的均衡組合

就像我們看到學霸的錯題本,重點不是讓孩子謄寫上面的知識點,不光是偷師寫錯題本的技巧,更是後面的復盤思維模式。

但復盤思維模式的培養,應該從小記錯題本開始。

邏輯有點繞,我來捋一下。一方面,我們看到好的行為,還要想到背後的思維模式。但另一方面,思維模式的培養,應落腳於從小每一天的行為。當有一天,孩子將反思變成一種習慣,復盤的思維模式就建立起來了。

川媽說說

分享一個管理里的復盤思維吧。

質量管理里有個著名的PDCA循環,被日本企業用作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邏輯基礎。

PDCA是英語單詞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djust(調整)的第一個字母。

日本企業運用PDCA循環,是為了通過持續的循環,實現質量的不斷提升。從現實來看,它們的確做到了。

個人情境下也可運用PDCA循環,其中深刻體現了復盤思維。

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是先計劃,然後挽起袖子幹起來。但幹完不等於事情的結果,重要的是對結果進行檢查、復盤。目標沒有完成,必須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調整方案以期下一次達到。如果完成了,就制定更高的目標,進入下一次循環。

和質量管理類似,學霸與非學霸、卓越人士與非卓越員工人士之間的區別,就在這一次次的PDCA循環中被創造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板牙 的精彩文章:

TAG:小板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