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不能泡沫式地追趕」,任正非:晶元急不來

「我們不能泡沫式地追趕」,任正非:晶元急不來

今年華為還要再買5000萬套高通晶元,但研究投資也要加強。

晶元急是急不來的。不光是工藝、裝備、耗材問題,股市為了圈錢,誇大太多了。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自知在雲、人工智慧上我們落後了許多,不能泡沫式地追趕。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要有更高眼光的戰略計劃。

這是近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內部講話中的部分內容。與華為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相比,這位當家人的表態異常平靜低調。

近幾個月來,輿論場中始終有關於「中國芯」的討論。不少人對擁有自研晶元的華為稱讚有加,亦不乏人追問,華為怎麼不對外銷售麒麟晶元,以解國產手機廠商之困?

華為管理層的回答是:這其中,有企業定位問題,也有技術差距問題。目前來看,華為的麒麟晶元和高通的驍龍晶元還是有不小差距,輕言逆襲沒有太多意義。

回望華為麒麟的發展過程,這種理性與定力體現得很明顯。

華為一直跟晶元行業巨頭高通合作,更不惜重金購買它們的晶元。與之同時,華為又不滿足於購買外國芯,十幾年前就開始自主研發。對此,華為高管的解釋是,麒麟和高通、聯發科是互相競爭的,三種晶元都會進行測試,經過嚴格考量之後再選擇用哪一個,這樣才能確保智能終端業務健康發展。

說直白點,邊學習、邊競爭,沉下心、沉住氣,哪天自家孩子夠牛了,就扶正上位。如今,華為不少高端手機用的都是自家的麒麟晶元,就是例證。

華為麒麟晶元。

企業如此,國家亦然。作為後發者,中國在很多領域都面臨著類似的情境。追趕是肯定的,但如何追趕則考驗智慧——

首先要明確,核心技術買不來也換不來,完全寄望於別人力量是不現實的。不妨看看這個例子:

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初,中方找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外海沉管安裝公司,但這家荷蘭公司開出天價:1.5億歐元,約合15億人民幣。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後一次談判時,中方提出花3個億買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那部分支持。但荷蘭人是這麼說的: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談崩了之後,中國人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可以走:自主攻關!

當然,這不是說全球化的背景下,自主創新就是閉門造車,學習先進、自我消化其實是關鍵一環。

「彎道超車」的中國高鐵就是生動一例。我們經歷過的一個重要階段就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當年設計師們可沒少研究學習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高鐵技術。

也要看到,補齊短板等不得,更急不得。

眼下很多人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明指出,「現在對待晶元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太想明天就成功,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事情是明天就能成功的。」就拿華為來說,麒麟晶元小有所成前後用了十多年。

總而言之,解決中國芯問題也好,攻堅其他技術難題也罷,既需要決心,也需要智慧。當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國內輿論嘈雜喧嘩,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冷靜心態,認清方向走好自己的路,踏踏實實,方能成功。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除註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歡迎合作,拒絕剽竊。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後台聯繫。

本期編輯:何若

原創新媒體製作人員:何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觀察 的精彩文章:

畫風突變,西方國家紛紛扭頭趕搭「一帶一路」順風車
沒了特朗普,安倍想當TPP帶頭大哥?這個國家直接潑了一盆冷水

TAG:長安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