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望鄉

思鄉是古代詩歌中極為常見的題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李益的一首思鄉詩。其詩曰: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首詩寫戍邊將士因聽到蘆笛之聲,從而引起了他們的思鄉之情。回樂烽是一座用來報警的烽火台。唐朝時,受降城有東、中、西三座。這裡的受降城是指位於回樂烽附近的西受降城。

就像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將「明月光」比作「地上霜」一樣,「回樂烽前沙似雪」將「沙漠」比作「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也將「月光」比作「霜」。同樣,無論是將沙漠比作雪,還是將月光比作霜,都不是詩人隨便打的比喻,肯定與他當時所身處的自然環境有一定的關係。由此,我們推測,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很可能作於冬季。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只讓人想見沙漠的廣漠無垠,而「回樂烽前沙似雪」,因為有下一句「受降城外月如霜」中「霜」字的照應,所以除了廣漠無垠,還讓人感到沙漠的荒寒。「沙似雪」與「月如霜」,不但能讓人看到它們的顏色,甚至還能感到它們的溫度:「雪」讓我們感到寒冷;「霜」則讓我們感到凄冷。以上兩句詩將邊地之廣袤與苦寒表達了出來,從而為下文寫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做了充分的準備。

本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在如此荒涼的環境之中,戍邊的將士本就寂寞,忽然聽到不知從何處傳來的蘆笛聲,怎能不引起他們的思鄉之情,又怎能不讓他們不斷地回望故鄉呢?詩人說「不知何處吹蘆管」,是極寫戍邊將士乍聞蘆笛之聲,便立刻引起了他們的思鄉之情,甚至無暇察看蘆笛之聲起於何處。乍聞之後,戍邊將士循著笛聲望去,自然知道笛聲起於何處。當然,這是後話。那麼,這蘆管是何人所吹呢?詩人既然說「不知何處吹蘆管」,那自然也就不知道是何人所吹了。然而,我們卻不妨做一番推測:既然這蘆笛之聲能引起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那這蘆管所吹的自然是思鄉之曲。而只有思鄉之人才會吹奏思鄉之曲,所以這個吹奏蘆管之人,大概也是戍邊將士中之一人了。

「一夜徵人盡望鄉」中,詩人著一「盡」字,可知所有的戍邊將士,人同此心,心同此感。詩中雖著「一夜」二字,可是,吹蘆管的人大概不會吹一夜,然而,他的蘆笛之聲所引起的所有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卻整夜不能平復,引得他們「一夜」「盡望鄉」。由此可以想見,他們的思鄉之情是何等深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覓封侯但覓詩 的精彩文章:

柳宗元《江雪》——境由心生
虞世南《詠風》與李嶠《風》——形同猜謎

TAG:不覓封侯但覓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