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峰會舞台上的道具:飛機和有聲電影

現代峰會舞台上的道具:飛機和有聲電影

本文節選自《峰會:影響20世紀的六場元首會談》

作者:[英]戴維·雷諾茲,譯者:馬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1919年的巴黎和會的混合特徵和20世紀20年代對個人外交的反對是巴黎和會無法被明確地稱為現代峰會開端的兩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缺少構成現代峰會的關鍵因素。

萊特兄弟飛行者一號的首次飛行。攝於1903年12月17日。

關鍵因素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飛機。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在1903年開創性地飛上了天,但第一班定期客運航班(始於佛羅里達)和第一條空中郵政航線(始於德屬非洲)到1914年才開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歲月里,飛行器逐漸成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衝突的主要力量已經開始使用大規模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編隊,法國人再次走在前列。1917—1918年,德國戈塔(Gotha)轟炸機對倫敦的突襲造成了恐慌和暴亂,讓諸如義大利的朱利奧?杜黑(Giulio Douhet)、英國的休?特倫查德(Hugh Trenchard)、美國的比利?米切爾(Billy Mitchell)這樣的飛行員在推斷之後做出了戰略轟炸將在未來的戰爭中成為決定性武器的預言。空襲誤導了對傷亡數字的估計,20世紀30年代,火力和航程都有極大提高的單翼機讓軍事計劃的制訂者對傷亡數字的估計飆升。飛機可以用來打仗,也可以是一種交通工具。航空郵政便是主要的促進因素,不過航空旅行也有所發展:根據1934 年的記錄,世界航空客運里程已經達到近20 億英里(約32 億公里),各國的主要航空公司都已經成立,在美國有美國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公司,在歐洲則有法國航空公司、漢莎航空公司和英國的帝國航空公司。1927 年5 月,航空旅行進入了神話時代,查爾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首次單人單機飛越大西洋,成了國際偶像。

查爾斯·奧古斯都·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於1927年駕駛單引擎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Spirit of St. Louis.),從紐約市羅斯福飛行場橫跨大西洋飛至巴黎巴黎-勒布爾熱機場,成為歷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單人不著陸飛行橫跨大西洋的人,並因此獲贈榮譽勳章。

政治家們也抓住了航空旅行的潛力。1932 年3 月的德國大選第二輪中(政府限定的選舉時間只有一個星期,以此將納粹黨的暴力活動降到最低),阿道夫?希特勒包下一架飛機以便在21 座城市進行演講,他甚至還頂著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在全國停飛的情況下前往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這種前所未有的航空旅行帶有未來主義的色彩,給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賦予了納粹黨的口號「 元首統治德國」(The Führer over Germany)另外一層含義,彷彿這位自稱為救世主的人真的從天堂降臨,向他的人民發表演講。幾個月之後的7 月間,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富蘭克林?羅斯福也效仿了希特勒在德國的飛行。他打破傳統(候選人應該在「前廊」等候黨派代表的通知),直接飛往芝加哥向民主黨大會發表演講。這是步好棋,向黨內顯示了他不會被身體上的傷殘束縛,也凸顯了他的承諾—「給美國人民的新政」。次日的一幅漫畫上,一個虛弱的農夫正抬頭望著一架腹部噴上了醒目的「 新政」字樣的飛機飛過。另外一方面,在頂風飛行而且中間落地兩次的情況下從紐約州的奧爾巴尼(Albany)到芝加哥才用了9 個多小時。一直到他和丘吉爾在1943 年的卡薩布蘭卡峰會之前,羅斯福再沒坐過飛機。飛機本身的表現就能證明,它是現代峰會的必要前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政治領導人們想去拜訪外國同行只需要幾個小時而不是好幾天(正如蒸汽機車時代和蒸汽輪船時代),更不是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卡諾薩之行便是如此)。作為一種軍事武器,飛機也是現代峰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因就是飛機能向平民投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1938 年的9 月間,一位英國首相坐飛機去阻止災難從天而降。

《爵士樂歌星》(The Jazz Singer),又稱《爵士歌王》,是一部1927年拍攝上映的美國歌舞電影。它是第一部全片使用聲話同步的電影,它標誌著商業性有聲電影的出現和無聲電影的結束。

峰會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有聲電影:電影和新聞紀錄片從默片時代走出來。在林白飛越大西洋之後幾個月,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於1927 年10 月在紐約舉行了新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的首映式。影片里阿爾?喬爾森(Al Jolson)說出了那句不朽的台詞:「你們還什麼都沒聽到呢。」他在銀幕上的口形和錄在唱片上的聲音完美同步。20 世紀30 年代早期,「音畫同步」在美國和歐洲的電影院里變得平常。最初,和娛樂大眾一樣,電影也可以作為新聞的載體。伍德羅?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的呼籲以及巴黎和會憑藉默片時代的影像傳遍全世界。收音機把政治家們的講話帶入了千家萬戶,富蘭克林?羅斯福藉此證明了自己熟練於「爐邊談話」。在30 年代,新聞紀錄片結合了圖像和聲音。1934 年,英國約有4 300家電影院,每周的上座人數約有1 850 萬人;5 家新聞片製作公司,每家每周會拍兩部新聞紀錄片用於電影正片開始前的暖場。像飛機一樣,新聞紀錄片的影響是把雙刃劍。例如,它們將1937年格爾尼卡(Guernica)遭受的轟炸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里。5家新聞片商之一的高蒙電影公司(Gaumont)首先播出了這樣的片段:「 現代歷史上最為恐怖的空襲可以說成……5 個小時地獄般的兇殘施虐。」接下來的18 個月里,高蒙電影公司拍攝了一系列有關預防空襲的新聞紀錄片,為影片里的飛機配上了可怕的字幕「 遮天蔽日」,或「如同大群蝗蟲過境」。這些影片引起了猜疑,人們認為1938 年倫敦會遭受轟炸。英國的觀眾們也從新聞紀錄片中了解了夸夸其談的希特勒,後來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的電影《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對希特勒的譏諷摧毀了這個形象;人們也從新聞紀錄片中獲得了對自己國家政治家的牢固印象。要是沒有新聞紀錄片,你就無法理解20 世紀20 年代至30 年代期間擔任保守黨領袖的斯坦利?鮑德溫在全國上下的巨大號召力。鮑德溫是位很棒的演員,談吐自如,說起話來就像和你在聊天,而不是在會議上高談闊論,每句話都簡明清晰,還會巧妙地使用他那隻樸素的煙斗。(在一次早期的電台講話中,他說到一半的時候停了下來,在麥克風前劃著火柴點上煙斗。)觀察家們發現,選民們「 覺得通過電影了解鮑德溫,比了解之前的首相更多」。這些經驗在鮑德溫的繼任者內維爾?張伯倫的身上也沒有被丟棄。現代峰會的舞台已經布置完畢—航空助其成為可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讓其有了用武之地,新的大眾媒體使其家喻戶曉。1938年9 月15 日,現代峰會舞台上的大幕被戲劇性地拉開了。

編輯 | 安梁

掃一掃二維碼

關注網易新聞歷史頻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過客History 的精彩文章:

達爾文餐桌上的南美陸龜,因誰走向滅絕?

TAG:過客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