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日本華人媽媽的10條家規,讓無數華人家長沉默

一位日本華人媽媽的10條家規,讓無數華人家長沉默

//前言//

來到澳洲,,我們不難發現,

在公共場合最吵鬧的「熊孩子」,

永遠是中國人的小孩。

但是反觀日本人的孩子,

無論是家長在身邊、還是獨自在外,

都十分安靜、禮貌

許多華人移民媽媽都不知道,

到底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

直到看到了這位日本華人媽媽制定的10條家規…

1、懂禮貌

見到人先打招呼,

受到別人任何恩惠和幫助,必須口頭或者書面表示感謝,

做了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一定要當場道歉。

懂禮貌的小朋友,人見人愛。但是什麼是懂禮貌?父母要記得從小就清楚地告訴孩子,哪些是禮貌的行為,哪些不是,有了統一的標準,以身作則,孩子才知道怎麼做才叫有禮貌。

比如媽媽的同事來家裡做客,給孩子帶了禮物,孩子接過禮物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開心興奮地接過來,這時候媽媽可別急著說:「住手,你說謝謝了沒。」

好能夠先跟同事說:「謝謝你啊,給他帶了這麼可愛的禮物。」孩子是最會看臉色的人,他一定知道這時候,他也該主動說「謝謝」。說謝謝不是一種客套話,而是要讓孩子從小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教導小朋友懂禮貌,家長應該做的,不是臨時的強迫,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

父母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出門,讓孩子熟悉周圍的世界。見到認識的人,父母要首先主動打招呼,自然而然,孩子就會養成主動打招呼的習慣。

見到孩子不認識的人,父母更要主動打招呼,並且清楚地告訴孩子這是誰,讓孩子打招呼。

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了讚美自己的孩子,「你真懂事」,「你真有禮貌」這樣的話所能產生的積極影響,比你想像的更大。

懂禮貌不應該是一種被強迫的行為,而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本能反應。

2、換位思考

在公共場合(除了可以放開玩兒的地方),

說話音量控制在不讓第三個人聽到,

做事不能隨心所欲,從小學會考慮他人感受。

我們常說希望孩子能夠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站在他人角度去考慮問題。實際上,引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慢慢養成這樣的習慣,父母能夠做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角色互換,讓孩子體會被冷落的感覺。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孩子卻只顧玩鬧,不理會客人的招呼,那麼下次就跟朋友說好,等孩子去他家的時候,讓主人也不理孩子,不主動招呼他。

等孩子覺得委屈了,回來告狀了,就要帶著孩子和朋友一起,好好聊一聊,問問他「之前別的客人來我們家,你不理他,他是不是也會傷心?」讓他知道,什麼叫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

之前看到過一則帖子,一位媽媽發朋友圈說「剛吼完孩子,很後悔,心疼孩子成了我情緒不穩定的犧牲品。」

換位思考不僅僅是給孩子的家規,也是給父母設定的家規。

孩子的感受是很敏銳的,他們什麼都明白。尤其是媽媽,媽媽天生的感性和溫柔,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關心和重視,自然很容易去變得更能夠關心理解他人的感受。

3、誠實

誠實是最優良的品格,不許撒謊騙人,

失去朋友,家人最寶貴的信任,

會讓你後悔一生。

4、學會傾訴

不願意告訴爸爸的事情,可以只告訴媽媽;

不願意告訴媽媽的事情,可以只告訴爸爸。

但是不能對兩者都不說。

要讓孩子知道,

爸爸和媽媽都是最親近、最值得信賴的人,

內心的痛苦可以不必獨自忍受。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一個高回復的提問,一位媽媽問她答應了女兒考上理想大學就獎勵她5萬人民幣,然後女兒做到了,但是女兒告訴媽媽她要拿這筆錢去買一個LV的包。

於是媽媽說女兒「德不配位」,問是不是要給她這筆錢。

底下有無數人對這位媽媽隨意就答應女兒不合理的獎勵的指控,也有對這位媽媽指責自己女兒的控訴,

但是更多的是認為既然能夠給出5萬人民幣的獎勵,那麼家庭條件可見是不差的,為什麼會在聽說女兒要買一個LV的包的時候就感到震驚呢?

很多高贊回復都提到了母女之間溝通的明顯匱乏,媽媽對女兒喜歡什麼,現在正在關心什麼完全沒有概念。

你規定了孩子要跟你傾訴,或者跟爸爸傾訴,那麼就好好聽他說,記得上一條嗎?感同身受。

爸爸媽媽之間,爸爸或者媽媽和孩子之間,有任何想法,都需要好好的溝通——傾訴+聆聽。

5、反抗欺凌

如果不能避免打架,

不許用工具和牙齒,也不許戳眼睛,

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

而媽媽則希望你能打贏。

當遇到欺凌時,

只會禮貌謙讓的孩子,會成為固定的受氣包。

校園欺凌在澳洲,是老生常談。在多元文化的背景里,差異必然導致矛盾,我們不教育孩子欺凌別人,但是遇到欺凌時,一定要學會反抗。

遠離欺凌者,向家長老師彙報傾訴,實在不能避免打架的話,記住媽媽的家規「不許用工具和牙齒,也不許戳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

6、正直

撿到掉在地上的硬幣,可以拿回家積攢起來,

但是錢包卻不能據為己有,

拾金不昧是最寶貴的品質之一。

7、學會委婉說「不」

別人真誠款待你吃東西,

如果你不喜歡的話,可以說"我吃飽了",

但是絕對不能說"很難吃"。

8、擁有一顆敬畏自然的心

任何食物都曾是有生命的,

絕對不能想吃就吃,想扔就扔。

正是這種對萬物敬畏的觀念,

讓日本仍然保留了美麗的自然環境。

9、不攀比,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用不著刻意和別人比較,

就像名字、長相各不相同一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世界才這樣豐富和有趣,人生才這樣多彩。

「別人家的小孩,全世界第一可愛。」華人家庭教育更多偏重學術和才藝,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感受到壓力和永遠「還可以更好」,但是小朋友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澳洲,經常看到外國人有一張張自信張揚的臉,而華人更多的是一臉生活的艱辛,同樣在澳洲,你還可以見到很多殘障人士,自由、自信地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取得高分,考上大學,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讀書做精英。保護小孩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他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的獨特,自信地成長,就可能最終開花結果,綻放燦爛光華。

10、遇到危險,請無視規則

當感覺到危險和有必要的時候,

你聽過的任何規矩都不用遵守,

因為你的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在獨自遇到壞人和遭遇危險的時候,

你可以無視對方,大喊大叫、撒謊、

戳眼睛、打壞任何重要的東西,

能夠保護你自己的人,

就只有你自己。

最後,

制訂家規並不難,難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則和持之以恆的表率。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彆強,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也特別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他們心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日本的教育很值得中國家庭借鑒,在日本家庭教育中,相比孩子的學業,他們更重視孩子的禮貌、禮儀和生活能力。

在這樣的家規引導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多時候都會被認為是「禮貌」的,「有教養」的。

當然,孩子也可能會遇到危險,「當你危險時,請無視所有規則」可以幫助孩子早早建立危機預警意識,在異國他鄉更加安全地生活。

關鍵時刻,媽媽的最後一條家規可能就是孩子的「救命」提醒。這樣的10條家規,你覺得值得借鑒嗎?

更多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澳洲微報 的精彩文章:

澳洲華人握緊拳頭!又一幼兒園虐童視頻出現,簡直喪心病狂!
澳洲華人注意!有人回國被罰款一萬,就是因為在24小時內沒做這件事!

TAG:澳洲微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