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了這型火炮,他帶領科研團隊艱苦攻關17年

為了這型火炮,他帶領科研團隊艱苦攻關17年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在兵器工業集團674廠某型火炮分系統總設計師劉貴明心中,一直珍藏著兩段記憶——一個是「9·3」勝利日大閱兵現場,由新疆軍區某炮兵團組成的自行火炮方隊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另一個是在實彈演習中,某型火炮在雪域高原打出優異成績。兩段記憶,同一主角,劉貴明參與研發的裝備既上得了「廳堂」,又上得了「戰場」,這無疑是最高的褒獎。

然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型火炮出自劉貴明和他的團隊之手。為了這型火炮,劉貴明傾注心血,帶領科研團隊歷經17年艱苦攻關、不斷改進,終於研發出這型火炮。對於劉貴明個人來說,這也是他工作生涯中引以自豪的亮點。

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道——

「戰神」淬火記

王雪振 馮 毅 陳 明

「方案不是在實驗室空想出來的,而是要到離實戰最近的地方去尋找」

17年,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在劉貴明心中,17年寫滿了酸甜苦辣,他將生命中最好的17年,奉獻給了這型火炮。

過去,我軍使用的是老式牽引火炮。操作流程多、機動性差……對接戰場,牽引火炮的問題和短板飽受詬病。在一次裝備研討會上,這些問題和短板深深刺痛了劉貴明的心。

「想盡一切辦法也要研製國產自行火炮!」從那時起,劉貴明暗下決心,向這個全新的領域發起衝鋒。

立誓易,研發難。在一無經驗、二無技術的情況下,打造出這款火炮談何容易。

「打什麼樣的仗,就需要什麼樣的裝備。」這個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卻成了劉貴明當時難以逾越的鴻溝。他多次打電話諮詢軍隊院校專家,請教世界軍事強國火炮發展趨勢。儘管專家們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但劉貴明一直理不出具體思路,火炮研發遲遲沒有進展。

「方案不是在實驗室空想出來的,而是要到離實戰最近的地方去尋找。」苦苦求索之際,一位老專家的話點醒了劉貴明。為了突破思想桎梏,劉貴明帶領團隊,開始了艱難又漫長的論證過程。

在駐廠軍代室幫助協調下,那段時間,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幾乎覆蓋全軍所有裝甲、炮兵部隊。從設計思路演算到車內空間布設,甚至各種線路的鋪排設計,都要經過反覆討論才能確定。

火炮轉向是用「操作桿」還是「方向盤」這一項,劉貴明團隊就同上百名坦克、裝甲車駕駛員進行過交流。他們積攢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最終創新設計出新的方向轉向器,降低了火炮操作難度,提高了機動性。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那一年,火炮樣車剛出廠就開到了試驗場。測試中,這型火炮以出眾的性能,贏得在場觀摩的軍工專家、部隊領導的一致稱讚。

歷經多年試驗後,第一批火炮走下流水線列裝部隊。出廠儀式上,劉貴明意味深長地說:「萬里長征我們才邁出了第一步,在形成戰鬥力的道路上,還有更大的挑戰等著我們。」

「只要能解決裝備問題,戈壁灘上睡地窩子都行」

這型火炮列裝部隊,廠家信心百倍,基層官兵卻亂了手腳,為何?

面對全新的系統和操作方式,官兵們需要從頭學起。儘管劉貴明團隊早已做足了解決官兵所遇難題的準備,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部隊官兵的求助電話如潮水般湧來。

「裝備再先進,不能形成戰鬥力一切都是白搭。」為了解決火炮操作難題,讓官兵迅速上手,劉貴明召集團隊成員研究對策:是讓官兵來廠學習?還是派技術組前往指導?

幾經商議,駐廠軍代室領導提出建議:「你們儘管去指導,協調工作我負責,爭取去一次就教會一批骨幹。」有了軍代室的大力支持,劉貴明決定,派出近40人的技術組赴部隊現場進行指導,直至部隊技術骨幹能夠熟練操作裝備。

龐大的技術組,接待保障是難題。但劉貴明撂出一句話:「只要能解決裝備問題,戈壁灘上睡地窩子都行!」

帶著這樣的決心,劉貴明團隊遠赴邊疆部隊。一到部隊,團隊成員就按照事先劃分好的小組,一頭鑽進基層,手把手為官兵傳授駕馭新裝備的本領。

專家來了!新疆軍區某炮兵團三級軍士長熊立輝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這麼好的裝備,我們不敢盲目操作,生怕把哪裡弄壞了,專家來了我們就放心了,可以大膽嘗試了。」

經過1個多月的學習,某團官兵可以熟練操作火炮。這時,劉貴明主動找到團領導,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想法:「組織火炮實彈射擊。」

剛學會「走路」就打實彈?團領導一時難以決定。劉貴明說:「實彈射擊是檢驗火炮技戰術性能的最佳途徑。」經請示上級,團領導決定開展這型火炮的實彈射擊訓練。

消息傳來,不少官兵既欣喜又擔心。欣喜的是終於可以親眼領略「戰神」的威力,擔心的是「冒了泡」怎麼辦。

為了打消官兵心裡的顧慮,劉貴明讓技術保障組幫助官兵們進行首炮操作。實彈射擊那天,多門火炮在戈壁灘上一字排開。驕陽烘烤著大地,劉貴明從潛望鏡望去,地面騰起的熱氣讓遠處的靶標若隱若現。指揮車傳來偵察參數,技術組人員屏氣凝神,根據測算參數逐一操作。

「放!」射擊命令下達,炮彈怒吼著破空而出。巨大的後坐力將炮身周圍的小石子震得飛起。首發命中!偵察車傳來消息,戈壁灘上的官兵沸騰了。

儘管首戰告捷,但劉貴明心裡明白,面對錯綜複雜的戰場環境,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過不了高原關,就過不了實戰關」

那年,該炮兵團赴高原參加演習,這型火炮也隨隊前往高原,接受極端惡劣環境考驗。

令官兵沒想到的是,這型火炮上了高原「病狀」頻發。機動過程中,有時會突然「趴窩」……

身在千里之外的劉貴明接連不斷收到部隊求助信息。不顧病患,他執意要到雪域高原現場研究解決問題。

身邊的同事勸他:「我們設計的初衷是平原地區作戰,裝備在高原上出了問題也是正常的,何必這麼較真?」

沒想到,劉貴明斬釘截鐵地說:「我們的初衷是對接實戰,難道在高原地區裝備就可以『撂挑子』了?」

萬里赴高原,首先要應對的挑戰就是克服強烈的高原反應。劉貴明技術組一行6人,到達高原的第二天就病了3個。

高原寒夜,冷風吹得人直打寒顫。帳篷里,劉貴明裹著大衣,帶著技術人員一遍遍地翻看設計圖紙。

圖紙,沒問題;操作方式,也沒問題。是什麼導致火炮「趴窩」?劉貴明同技術組商議後決定,隨車到演訓場上「解剖麻雀」。

演習地點比宿營地海拔更高,但技術人員沒有一個退縮。機動途中,一門火炮出現了故障,劉貴明立即帶著技術組展開分析。

在高海拔地區,每行走一步都很吃力。在技術組的指導下,官兵一一拆卸零部件,逐個排查問題……造成發動機動力不足的原因終於找到了。

找到了原因,問題迎刃而解。但技術組並未離開,而是圍繞該型火炮「如何適應高原地區作戰」的課題,就地開展裝備的技術改進工作。

在隨後的日子裡,技術組和官兵一道解決了火炮高原運用的諸多問題,採集了大量數據,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技術組成員的敬業精神感動著官兵。某炮兵團三級軍士長徐廣成一直跟在劉貴明身邊學習火炮修理。談起高原經歷,他對筆者說:「工廠專家們太拼了,經常一邊吸氧一邊研究裝備難題。」

在那年的高原演訓中,該型火炮的精彩表現獲得部隊領導一致稱讚,被官兵們譽為「高原戰神」。而那次演訓,也啟發了劉貴明團隊的研發思路。如今,該型火炮經過不斷改進,一些性能得到完善,更加貼近實戰要求。

「軍工人不僅要有工匠精神,更應該有戰場意識。」回想起艱苦的研發歷程,劉貴明說,他將和團隊繼續奮進在火炮研發的征途上,為國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照片提供:邵新海、郭曉威,版式設計:侯繼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最後一次敬禮,讓我為你擦去不舍的淚水
軍報社論:唱響強軍興軍的青春之歌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