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絕句

「絕」,絕好的,絕佳的。「絕句」,從望文生義的角度去理解,那就是絕好的句子,絕好得讓人「增一字則繁,減一字則簡」的句子。

有一種說法認為,絕句起源於漢魏六朝的「聯句」,《唐詩學引論》上也是這種說法。當時文人宴集,流行作聯章,一人寫一首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如果將每一首五言四句截出來,即是「一絕」。那時候的絕句只有五言,發展到七言,是唐代的事情了。在五絕的短短二十個字裡頭,沒法鋪排、敘述,如果想要表現豐富的畫面與情感,做到言盡而意不盡,文斷而情不斷,著實是有難度的。

初唐的詩人已經對絕句有所探索,也誕生了不少佳篇。到盛唐,一大批名家出現,絕句達到鼎盛,致使這一詩體日後的發展也很少能超出其範圍。

讓人欣慰的是,現代有很多詩詞愛好者,他們不一定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但他們會花功夫去鑽研詩詞寫法,研究唐詩的演變發展、格律韻部、表現手法,從唐人的文字中學習與借鑒,這對提升詩詞創作水平有極大幫助。

唐詩的演變、格律暫且不談,那麼,從唐人絕句的表現手法中,我們能學到些什麼呢?唐人是怎樣把短短二十個字寫成令人拍案叫絕的「絕句」的呢?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甲 「景」

景物的描寫至關重要。融情入景,意在言外,卻不著痕迹,渾然天成,是高明的詩詞表現手法。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在景物描寫這方面,還要推崇一個人——李白。不論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獨坐敬亭山》);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都體現了李白寫景的「范兒」。光是一首《靜夜思》就足夠稱道了——開頭兩句只描繪明月光輝,寫著寫著,不露痕迹地就變成了「思故鄉」,二十個字結束,思鄉之情彷彿與月光渾然一體,勾勒成一幅密不可分的畫面,全篇除了「思故鄉」仨字,只是寫景,讀者卻能感受到那種渺遠之思,這就是李白寫景的高明之處。

融情入景,意在言外,語盡情遙,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唐人絕句常用的表現手法。如果你學會了這一招,不光是寫詩的水平會上一層樓,寫作文的水平也會上一層樓。



乙 「象」

「象」,就是意象。縱觀經典的唐人絕句,大都集中描寫一種意象,很少有意象分散的。絕句才這麼點字,你開頭把坑挖大了,就得用後兩句更短小的篇幅去把它填上,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別挖這麼大的坑。

唐人所選的意象大都很有代表性,如用「蓮」表示愛情、用「柳」表示離別、用「蟬」表示高潔……等。通過簡短的幾句白描,往往能夠以小見大,用二十個字道出二百個字的韻味。也許,這就叫做「大題小作」。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金昌緒《春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這兩首都是典型體現了唐人以小見大手法的絕句。第一首《春怨》看似只描寫了黃鶯兒一個意象,卻以小見大,思維延展到征夫思婦乃至局勢的動蕩,把二十個字發揮到了極致;第二首亦是如此,通過一把戟,延伸到了赤壁之戰,發表了對三國英雄成敗的感慨,辭約義豐,令人遐想。

除此以外,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兩首也是意象集中、以小見大的代表。「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看似只分別描寫了一個意象,卻從這個意象中流露出深遠的感慨,看似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中間卻蘊藏著一篇800字作文。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丙 「喻」

「絕句取徑貴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儘儘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劉熙載《藝概·詩概》

如果不會借端托喻,只是機械地描寫物件,那寫起詠物詩來一定乏味不少。在唐人絕句中,不光詠物詩,許多其他類型的詩也少不了借端托喻。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崔國輔《怨詞》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蜂》

這一點,唐代之後的人也做得不錯。如宋代鄭思肖《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明代于謙《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代鄭板橋《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都是借端托喻的成功之作。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丁 「大」

這裡的「大」,不是指描寫大的事物,而是把事物放進一個大的格局,比如時間與空間。在廣闊的時空之中,能更好地體現生命的緯度、歷史的深度,在有限的字數中擴大詩歌的容量,並且更能加強詩歌感染力。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第一句從秦時明月寫起,已然拉開了時空的帷幕,後兩句又寫漢將,然後由古及今,歷史的磅礴渾厚,使這首詩透著雄偉的氣度,所以經久不衰。

不光邊塞詩、詠史詩,其他詩也完全可以通過時空的「大」,來增強藝術感染力。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譯: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聽說那裡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麼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這首與剛剛那首剛好相反,一首是「同一空間,不同時間」;一首是「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但這兩首的共同點是,都跨越了較大的時間或空間,通過時空交錯的比照,使主題情感得以烘托與升華。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戊 技巧方面

除了前面提的那幾點,還有幾類技巧方面的表現手法值得一提。

1起承轉合

起,發端;承,延伸;轉,轉折;合,收尾。「起」,需以不凡的筆力振起全篇;「承」,縫合、傳遞,為下文做鋪墊和蓄勢;「轉」,使詩歌峰迴路轉、曲徑通幽,進入新的境界;「合」,提示題旨、耐人尋味。只有「起承轉合」得當,一首詩才有跌宕起伏之感。

唐人絕句已經相當講究起承轉合,後來的律詩更講究這個。從唐詩到八股文再到今天的小學生作文,「起承轉合」從來都是必備的寫作技巧。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

唐絕句中起承轉合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危樓高百尺」是發端;「手可摘星辰」是拓展;「不敢高聲語」是轉折;「恐驚天上人」既是收尾,也是對轉折句的補充,生動形象,表現出李白奇特豐富的想像,所以被選入幼兒啟蒙讀物不是沒道理的。除了唐絕句,後世亦有經典的「起承轉合」之作,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

既然「轉合」的兩句尤為重要,絕句中,後兩句就很少會用到對仗,因為「合」未必是「轉」的承接,一個有力而耐人尋味的「豹尾」是很難在字面上同時做到對仗的。不過也不是沒有特例,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是經典的全篇對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的後兩句是高明的流水對(詳見前文《它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也只有流水對,才hold住「起承轉合」這麼高的要求,當然,這也是極考驗作者功力的。

學會「起承轉合」這一招,對寫作文也有極大幫助,頭疼作文的同學一定要認真學習。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2語氣強化

平鋪直敘的詩歌藝術感染力方面要欠缺一些,所以唐人好用一些強化語氣的手法,讓詩歌的感情色彩更濃郁。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使用語氣強化詞,如疑問詞、否定詞、限制詞。

疑問詞常常出現在結尾,以問句作結,等於把問題拋給讀者,讓他們發揮無限想像的空間,總是令人回味無窮。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三首》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類似「何」、「幾」、「多少」的疑問詞,在唐絕句中時常出現。這類疑問詞的出現,不僅讓讀者有想像空間,更強化了語氣。「多少樓台煙雨中」,一句「多少」,就讓讀者眼前出現了一幅佛寺林立在煙雨蒙蒙之中的畫面。「古來征戰幾人回」,一句「幾人」,更突出了戰爭的殘酷與戰士捨身忘死的無畏精神。後世亦有許多問句作結的經典之作,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范成大《州橋》,詳見前文《愛國農家詩范成大》)……等等。

否定句、雙重否定句也有強化語氣的作用。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限制詞也可以強化語氣。如「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李白《蘇台覽古》)。

誇張的數詞同樣可以強化語氣,「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個例子,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等。律詩中,由於頷聯和頸聯對仗的關係,這種誇張的數詞就更常見了。

3組詩體制

如果將《詩經》中重章復沓的段落拆分開來,已有幾分似是組詩的雛形。屈原的《九歌》可以說是組詩的鼻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組詩就比較豐富了,我們課本學過的就包括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五首、曹植的《送應氏》二首、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左思的《詠史》八首、郭璞的《遊仙詩》十四首、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等等。當詩歌發展到了唐代,隨著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開拓,絕句組詩也開始出現了。絕句組詩的每一首既可以單獨存在,又可以相互補充,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可以是幾首、幾十首,甚至百首,具有更大的表現容量。

唐代絕句組詩十分豐富,如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秋浦歌十七首》、《清平調三首》,杜甫《絕句四首》(兩個黃鸝鳴翠柳)、《絕句二首》(遲日江山麗)、《戲為六絕句》、《解悶十二首》,元稹《西歸絕句十二首》、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等等。

如何學寫絕句?來看看唐人是怎麼寫的


絆腳石?墊腳石?

有人抱怨過:所有能寫的題材都被古人寫完了,我們現代人還能寫什麼?怎麼寫,都不可能超越古人了。

不知有多少人看過寧航一《必須犯規的遊戲》這本懸疑小說,它開頭講了這樣一個劇情:十四個人被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里,每人抽個號,第一天由1號說個故事;第二天2號說;第三天3號說,以此類推,但每人的故事不允許有一丁點雷同情節,一旦有雷同則被視為犯規。

主角抽了個14號,他會在第十四天,也就是最後一天才輪到講故事。乍一看,他似乎是最不利的那個——題材數來數去無非也就那些套路,如果他好不容易構思了個故事,卻被前面的人講過了,他不就死定了?

其實不然。他足有十四天的時間可以構思,但沒有人規定他構思的必須是同一個故事。他完全可以搭建更多個框架,在最後那天再把其中一個框架稍加潤色。他可以借鑒前面所有人的經驗,吸取所有人的教訓,把自己的那個框架搭建得更加出色。

我們身處現代社會,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只有新時代的人才有那麼多時間去思考,才有那麼多文化遺產可借鑒。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學習方法,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不是絆腳石,而是墊腳石。

最後,如果要更深入地學習唐人絕句的表現手法,請參考周嘯天《唐絕句史》一書。


漢語言文學自考複習,一個只有乾貨的自考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