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段文傑如何苦心孤詣,帶領團隊乘風破浪,讓敦煌學重返故鄉?

段文傑如何苦心孤詣,帶領團隊乘風破浪,讓敦煌學重返故鄉?

原標題:段文傑如何苦心孤詣,帶領團隊乘風破浪,讓敦煌學重返故鄉?



1945年抗戰勝利後,大批滯留在重慶的外鄉人,紛紛返回自己的家鄉。而身為四川人的段文傑,卻告別了新婚妻子和襁褓中的兒子,經過艱難、驚險的長途跋涉,和在蘭州一年多的忐忑等待,終於在1946年,來到他嚮往已久的藝術殿堂——敦煌。從那時起,段文傑在敦煌一干就是多半個世紀,他長年累月在洞窟里「打坐」臨摹、搞研究,比莫高窟任何一個僧人呆的年月都長,而且碩果累累,因此,中外敦煌學者,又送段文傑一個雅號「敦煌聖僧」。



臨摹


一邊是廢寢忘食的工作,一邊是極度艱苦的條件。段文傑和同事們,住的的馬廄改造的簡易房,喝的是宕泉河的鹼水,食物嚴重缺乏,蔬菜更是罕見,經常吃不飽肚子。夏天乾熱高溫,冬天風卷黃沙。然而,段文傑卻「一畫入眼裡,萬事離心中」。他無怨無悔,甘願固守。到敦煌走一趟卻一住50多年,從最初的來敦煌看看,最終變成了把一生都交給敦煌。


馬廄改造的簡易房



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然而當時中國積貧積弱,致使敦煌文物和遺書大量流失海外,半個多世紀以來,外國學者一直主宰著敦煌學研究的講壇,而敦煌學研究在中國,反而處於落後狀態。「敦煌在中國,而敦煌學研究在國外!」這成了中國敦煌學者的尷尬和恥辱。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一名敦煌人,這是多麼大的悲哀啊!於是,段文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爭這口氣,一定要把中國的敦煌學研究搞上去!



晚年的段文傑,回到蘭州的兒孫身邊,頤養天年,但他想的、念的、說的卻還是敦煌。甚至從睡夢中醒來,還邊穿衣服邊往外走,告訴家人要去洞子里。20068月,蘭州直達敦煌的火車開通了,時常念叨要回趟敦煌的段文傑,終於在兒孫的陪伴下,乘火車回到闊別數年的莫高窟。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參觀了洞窟,看望了同仁,走在九層樓前和熟悉的林蔭道上,沉思良久。最後一次重返敦煌,歸來後,段文傑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敦煌的一切都不能從心中抹去。



晚年的段文傑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76日湖北衛視《大揭秘》《大漠隱士段文傑(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建築大師貝聿銘:修建蘇州博物館為何不用傳統建築中的小青瓦?
民間錢莊掌柜胡雪岩,憑什麼能成為左宗棠的「後勤部長」?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