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好,日軍在「航空主兵」和「艦炮主兵」上做出了錯誤選擇

還好,日軍在「航空主兵」和「艦炮主兵」上做出了錯誤選擇

瑞鶴號航母作戰彩繪圖

太平洋戰爭的失敗導致日本帝國全面崩潰,而最重要的轉折點是南雲機動艦隊在中途島的慘敗。奠定日本無法扭轉敗局基礎的海戰則發生在1944年6月馬里亞納群島海域,其後的菲律賓海戰儘管規模宏大,但只能將剩餘航母充作誘餌乃至發動大規模自殺性攻擊的日軍吃敗仗是沒有任何懸念的。由此可見,美日雙方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配合作戰,雙方都沒有獨立的空軍)在有史以來最廣闊的海戰戰場上,投入前所未見的大量兵器和人員進行超大規模海戰,進而由戰勝方奪取制空、制海權,才是決定太平洋戰爭大勢走向的關鍵。戰前,美日雙方都沒有預見到會有如此形態的海戰發生(即使是實施了珍珠港襲擊的日本),而在戰後,世界兩強之一的蘇聯海軍從未真正擁有一支能夠望美國海軍項背的航母艦隊,雙方航母也從來沒有進行過實戰對抗。因此,太平洋戰爭中的航空母艦及艦載航空兵的使用經驗,特別是日本海軍的航母艦隊從勃然興起到灰飛煙滅的整個過程,對於今日的世界海軍發展是特別有借鑒意義的。如果太平洋戰爭前日本海軍更加積極地發展航空兵,在戰前便打倒所謂的「大艦巨炮」派,以「航空主兵」為中心,那麼拋開日本所進行的戰爭的罪惡性質不談,日本海軍是否能夠取得更好的戰績,甚至扭轉乾坤呢?以下談談筆者的個人愚見。

「航空主兵」VS「艦炮主兵」

1934年日本海軍內部就應該繼續以「大艦巨炮」為中心壯大海軍,還是重點發展航母、艦載機以尋求「航空決戰」引發了針鋒相對的兩派大論戰,論戰結果就是丸三計劃的誕生。丸三計劃對海軍航空兵不可謂不重視,翔鶴、瑞鶴這兩艘太平洋戰爭中功勛最卓著的日本航母由此誕生,但排在兩鶴之前的仍然是超級戰艦大和、武藏,「航空主兵」派到底還是敗下陣來。至於其失敗理由,說到底就是缺乏「實績」。山本五十六在這一時期對部下說道:「要改變頭腦僵化的鐵炮主義想法,除了拿出實績來沒別的辦法,諸位應更加努力地訓練和研究。」

山本五十六是這樣令人無可奈何的態度,大西瀧治郎執拗地向軍令部第一課長福留繁強烈主張「以一艘大和的建造費用可以製造千架戰機,應立即停止建造(大和)」之事亦廣為人知,但以當時種種因素考量,「航空主兵」派在沒有國際經驗證明的情況下,獲得論戰勝利的機會確實極為渺茫。這需要日本海軍完全顛覆其作戰理論,需要海軍工業體系轉型,當然也涉及人事問題——源田實不屑地說:「大艦巨炮派反對變革的真實理由還不是擔心自己畢生所學淪為無用,沒得晉陞甚至可能飯碗不保么?」

讓我們在這裡回想一下本文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如果「航空主兵」派在1934年的論戰中獲勝了,從1937年開始執行的丸三計劃中沒有大和、武藏,而是增添四艘翔鶴型航母(從建造資金角度來說,大體上一艘大和相當於兩艘翔鶴),將會如何?如果美國海軍將日本海軍所做出的如此重大的變革視為離經叛道,並沒有相對地廢棄部分戰列艦製造計劃,反而增加數艘黃蜂、大黃蜂號的同型航母與之抗衡,那麼顯而易見,在埃塞克斯級、獨立級航母集結成群的1943年之前,日本海軍將憑藉其舉世無雙的強大航母編隊(按照上述方案執行的話就可能在開戰之初擁有10艘主力艦隊航母)在海戰中佔據極大優勢。即使美國海軍照舊破解了日軍密碼,也很難相信其能夠戰勝如此強大的航母編隊。日本海軍很可能在接近兩年時間中橫行無忌,即使沒有入侵澳大利亞也能切斷其對外航線,珍珠港可能遭到反覆攻擊從而徹底癱瘓(如果不是被佔領的話),甚至美國西海岸也會遭受荼毒,而日軍以掠奪佔領區資源擴充工業實力與軍備的舉措將取得效果。即使1943年後美國航母大編隊集結,也將很難有優良基地供其發動反擊,儘管憑藉著綜合國力上的優勢,美國的勝利仍然是可以確保的, 但所花費的時間、付出的代價可能會翻倍,而亞洲各國人民的更多苦難則思之令人驚懼。

當然,以上只是臆想,實際發生的歷史就是歷史,日本海軍錯過了1934年這個時間點,到丸四計劃開始執行的時候,別說此計劃中僅有一艘大鳳,就算信濃、紀伊戰列艦一開始就是作為大型航母建造的,它們在戰爭末期投入戰場也根本不會導致命運的改變。

日本海軍航空兵偷襲珍珠港,福特島航空海軍航空站被炸得一片狼藉,美國水兵驚恐地望著不遠處肖號驅逐艦發生的大爆炸

在珍珠港襲擊之後的數月時間中,日本侵略軍在東起太平洋中部、西至印度洋中部的廣大海域內四處征戰,連戰連捷,但最奇怪的事情是,已經通過鮮血淋漓之手段將空中戰機與海上巨艦孰強孰弱的問題徹底證明了的日本海軍自身卻沒有從「巨艦大炮」決戰戰略的迷思中解脫出來。以武藏為首的巨艦建造工程在繼續推進,戰機的製造、飛行員的培養工作也沒有明顯加速。既然航母機動艦隊的赫赫戰果已經證明集群化艦載航空兵在作戰中的巨大優勢,再結合日本戰機所取得的輕鬆擊沉美英戰艦之事實,日本理應推動海軍將現有航空兵力量進一步集中整合、完善編製,並將其樹立為聯合艦隊的核心武力,戰列艦隊、水雷戰隊等應從明顯已經淪為廢紙的「漸減迎擊」作戰方案中擺脫出來, 立即研究在海上航空作戰中如何更好地輔佐支援航母艦隊的問題。這一切以正常邏輯來講都應該發生的變革卻完全沒有發生

山本五十六在4月末南雲機動艦隊自印度洋得勝歸來後的戰訓研究會上說:「作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我不能採取長期持久的守勢。敵人(美國)的軍備實力是我們的五至十倍…… 需要經常向敵關鍵目標施加猛烈攻勢,否則不能保持不敗之態勢。……軍備必須以重點主義進行整備……我們的海軍航空兵威力絕對需要完全壓倒敵人的優勢。」但其主張無法觸動軍令部,因為雖然怎麼指揮聯合艦隊打仗屬於山本司令長官的許可權,但海軍軍備重點何在、海軍組織體系總體框架等大局問題,到底是不可能由山本主張定奪的。

1933年的加賀號航母上色照,給人最深印象的反而是其雄踞前方的雙聯裝200毫米艦炮。翌年加賀就要接受大改造,取消三段飛行甲板結構

大西瀧治郎在3月初對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纏說道:「現在已經是航空主兵了吧?」萬料不到對方回答道:「如果考慮到在大洋上進行艦隊戰鬥,海軍大方向上仍以戰艦為主兵。」突襲珍珠港行動說到底是為日軍進行戰略大擴張而採取的戰術性偷襲行動,並不是宇垣纏所聲稱的「大洋上的艦隊戰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軍令部不將第一航空艦隊繼續集中起來重創主要的敵人美國海軍(特別是其航母),卻將各航空戰隊不時剝離出來用於多個方向的作戰任務,甚至把有經驗的飛行員調回航空隊擔任教官。

有很多人認為,山本五十六表面上是「航空主兵」派,內心深處其實還是個「大艦巨炮」派,畢竟他年輕時親自參加過主力艦隊決戰的經典戰例——對馬海戰,但這只是無關緊要的猜想而已。中途島戰後日本海軍是否立即轉向徹底的「航空主兵」體系, 其實已經無甚影響,用一句俗話講就是「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只不過作為徹底的「進攻論者」,山本五十六是將頭伸出去挨刀而已。日本海軍在戰前沒有進行主要軍備航空化的變革以取得航空兵優勢,開戰後又放棄了將集群化航母艦隊樹立為海軍核心的變革機會,中途島戰役後的一切作為只能歸為垂死掙扎。與此相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由於在開戰之初戰列艦隊就被炸得徹底癱瘓,戰線又被到處侵略的日軍拉得很長,被迫將手頭少數幾艘航母分別獨立組建特混艦隊充當「消防隊」,但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完善以航空兵為核心的戰略戰術,尋找克敵制勝的辦法。

一幅信濃最後姿態的畫作,但其甲板上有許多艦載機,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進入19 4 4年後出現在馬里亞納、菲律賓海域乃至日本近海的美海軍航母特混艦隊(由多個航母戰鬥群組成,運輸航線及登陸場由多到驚人的護航航母保護)可謂規模龐大、攻防俱佳、技術先進、經驗豐富,是無懈可擊的無敵艦隊。日本海軍於1944年3月1日組建新的第一機動艦隊,終於走完了其航母部隊戰略發展的最後一步。在這支機動艦隊中,以三支航空戰隊的共9艘大小航母集合為主力的第三艦隊成為核心,而大和、武藏、長門領銜的第二艦隊被安排在第三艦隊前方負責對空防禦和先期預警,戰列艦終於成為航母的附屬而非決戰主力。同時日軍航母還加緊裝備了新型艦載機、雷達,採取各種損管改進措施,大量增加防空兵器,甚至還擁有了具備鋼鐵防護飛行甲板的大型航母大鳳。但開戰以來新增的主力大型航母僅僅只有大鳳這一艘的冷酷現實,註定了小澤治三郎所實施的「超航程戰法」終將失敗。隨後小澤艦隊的剩餘航母出現在菲律賓海戰中時已成為空船,在恩加諾角海面上被消滅殆盡,日本海軍航母艦隊正規作戰的歷史至此畫上句號。因為日本軍部死硬不肯承認戰敗,在戰爭結束之前還發生了信濃沉沒、雲龍沉沒等慘劇,但這些已經沒有軍事意義上的探討價值了。

本文節選自《日本航空母艦全史》

◆自由之翼,埋葬往昔鋼鐵巨艦;航母利劍,開拓嶄新戰爭紀元。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專家顧偉欣繪製超大拉頁線圖!

◆上百張珍貴航母照片和彩繪線圖,資料詳實,戰例豐富,還有諸多舊日本軍親歷回憶和航母技術細節披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德軍機槍手日記:重返俄國地獄,在捷爾諾瓦特卡取得的勝利
拿破崙的帝國騎兵,繆拉完成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大追擊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