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瓷都內丘的故事,原來如此意味悠長!

瓷都內丘的故事,原來如此意味悠長!

在邢襄大地璀璨無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既有手工藝製品的完美呈現,也有民俗文化的世代傳承,更有農民軍義士聚似一團火,散如滿天星的節義遺存。內丘縣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內丘縣深處這樣的中和地帶,既有山脈丘陵,也有廣袤的平原。內丘古城在隋唐時期是聞名全國的瓷都,代表中國陶瓷史「南青北白」的「邢白瓷」文明發源於內丘,所產帶「盈」字款的邢白瓷是陶瓷界的稀世珍品。因此,內丘被譽為「邢窯文化之鄉」。

南青北白

邢窯是我國白瓷的發祥地,中華白瓷的鼻祖。考古資料表明,邢窯創燒於南北朝晚期,經過隋朝的飛速發展,到唐朝時已達到鼎盛階段,成為我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其精美的細白瓷作為貢品送入宮廷,還遠銷海外。

在古代,通常以燒制陶瓷的窯場所在地的州命名,由於內丘在唐代隸屬邢州,故得名「邢州瓷窯」,簡稱「邢窯」,文獻都以「邢窯」和「邢瓷」記載。據考證,邢窯的稱謂時間,應該在唐代的中期出現,與當時的越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並稱「七大名窯」。邢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以南方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南方以浙江慈溪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內丘邢窯為代表的白瓷並駕齊驅、平分秋色的格局,被後人譽為「南青北白」。邢窯在我國古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以後的花瓷、彩瓷出現奠定了基礎,是陶瓷史上一座輝煌的里程碑。邢窯創燒於南北朝時期,歷經隋唐兩代的發展到盛唐時期達到頂峰,內丘也成為盛唐時期當之無愧的瓷都。但由於種種原因,唐末五代時期,邢窯逐漸開始衰敗,以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發展:正名之旅

自上個世紀50年代初,考古界的前輩們根據唐代文獻記載,先後在邢台、沙河、內丘、臨城等地,按照地圖的村名和與瓷窯有關的瓷窯溝村展開了調查,結果發現了一些金元時期的瓷片。

1984年,內丘全縣文物普查。該縣文物工作者利用一年時間,在內丘境內12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發現邢窯遺址28處。配合縣城基本建設和村落蓋房子收集的上萬件瓷片標本、20多片帶「盈」字款的標本。這一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國內陶瓷界的關注。

1988年7月,經河北省文物局批准並委託以省文物研究所為主的「邢窯考古隊」,在內丘縣西關北一帶進行了考古試掘,首次發現了隋代的透影白瓷200多片,可辯別出器形的有碗、杯、盤,此重要收穫填補了我國陶瓷史上一項空白。

1996年11月20日,內丘的邢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4月,由省文物研究所主持對原禮堂和影院一帶建設步行街的考古發掘,發現窯爐10座,窯爐多為破損,只有兩個較為完整,現埋藏在商業步行街之下。本次發掘出土大量各類瓷片標本,裝滿了整整一卡車運到省里修復整理。大量的「盈」字款和「翰林」款,以及首次發現的「官」字款,從款識上也可以說填補邢窯無「官」字款的歷史。在隨後近10年間,內丘縣文物部門一直在默默地配合縣城區建設工程,探索邢窯的確切範圍。在非邢窯的保護區域也發現零星的窯爐和文物遺迹,採集到大量的瓷器標本,從而證實了整個內丘縣城就坐落在邢窯遺址上,縣城位置就是唐代官窯生產白瓷的燒造中心。

目前,在內丘縣以邢定瓷業、弘傳邢瓷陶瓷有限公司為主體的仿古邢白瓷文化產業,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其產品成為廣大邢白瓷愛好者的收藏佳品,併名列「邢台市十大旅遊必購商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家莊本地通 的精彩文章:

TAG:石家莊本地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