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汪精衛發表《舉一個例》,能否力挽頹勢?

汪精衛發表《舉一個例》,能否力挽頹勢?

曾仲鳴之死使汪精衛更加仇恨蔣介石和國民政府。1939年3月27日,汪精衛寫成《舉一個例》,除哀悼曾仲鳴之死外,其主要目的在於公布國防最高會議第五十四次常務委員會會議記錄。該次會議由汪精衛擔任主席。據該記錄,1937年12月6日,國防最高會議在漢口中央銀行開會,由外交部次長徐謨報告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情況,其中談到12月2日下午,徐謨與蔣介石、顧祝同、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會商日方所提和平條件。白稱:只是如此條件,那麼為何打仗?徐永昌表示:只是如此條件,可以答應。顧祝同也表示,可以答應。蔣稱:如此尚不算亡國條件。嗣後,蔣介石會見陶德曼,表示相信德國及感謝德國好意,可以將各項條件作為談判之基礎及範圍。汪精衛企圖以此說明,主和並非自己一個人,是「最高機關,經過討論而共同決定的主張」。他質問說:何以別人可以「主和」,而他汪精衛不行?

曾仲鳴

針對汪精衛的《舉一個例》,蔣介石於4月6日,草擬《駁汪言要點》。11日繼續寫作修改。日記云:「上午,手擬駁斥汪文,修改稚老最後一段。」他自述「甚覺痛快,因之心神興奮,幾不成寐」。據此可知,當日發表的吳稚暉的《對汪精衛〈舉一個例〉的進一解》實為吳、蔣二人的共同作品。

吳稚暉

《進一解》一文指斥汪精衛「泄露職務地位上所管的秘密文件,已經夠犯罪;又把公家文件,隨意添改偽造。」但文章寫得過於冗長、晦澀,並不見精彩。蔣介石認為該文「必生效力,而對敵方與汪逆及國內未知抗戰利害之封建者發生影響為更大,其效已顯見矣。」蔣介石的這一估計,顯然過頭。4月17日,蔣介石接見中外記者,再次揭露近衛「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實質,宣稱「在這種情形之下,絕對無和平的餘地,絕對不是什麼巧佞虛偽的投降理論所能動搖我們全國的決心於萬一」。這裡所指斥的「巧佞虛偽的投降理論」就是汪精衛的言論。

刺汪不中,軍統人員策劃再次行動。不過,都沒有得到下手機會。蔣介石開始考慮用其他辦法對付汪精衛。其4月14日日記預定辦法:一、對汪加以刑事處分;二、向法國政府交涉,使汪精衛回國,或不允其離河內。15日,蔣介石邀約葉楚傖、王世傑、陳佈雷、張治中等討論汪案。4月25日,汪在日本特務的嚴密保護下,由河內到海防,秘密乘船前往上海。顯然,重慶國民政府與法國的引渡交涉沒有成功。

陳布雷

(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蔣介石日記解讀(2)》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清朝著名的滿漢文翻譯理論家魏象乾提出的正譯標準有哪些?
孫蔣頻頻談判,蔣介石能否如願?孫傳芳能否「順應革命潮流」?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