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靈看不見、摸不著,心理學怎麼研究它呢?

心靈看不見、摸不著,心理學怎麼研究它呢?

淺談弗洛伊德和榮格對心靈的理解

作者:馮潔

尚想心理諮詢中心實習諮詢師

「心靈不是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心理學怎麼研究它呢?」這個問題很大,心理學的不同流派對此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只談兩個人——弗洛伊德榮格。

1

弗洛伊德是如何一步步靠近心靈

弗洛依德在臨床中,接觸了大量的癔症或歇斯底里的病人,這些病人會有一些軀體癥狀,卻無法從生理上來解釋。他的老師夏爾科(Charcot)認為,除了生理因素,可能和心理因素有關,但沒有繼續深入研究下去。

弗洛伊德認可夏爾科的觀點,於是把歇斯底里的因素往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層面來思考(這裡要提一下,弗洛伊德並不是第一個提出「無意識」概念的人,弗洛伊德是把無意識概念體系化的集大成者)。

比如有個歇斯底里症患者,突然之間右手舉不起來,可是無論怎麼檢查他的右手神經都沒有問題,也就是說從生理角度無法解釋。弗洛伊德就想「是不是有一些他沒辦法面對的問題,然後把這些問題壓抑到他的無意識,就當這個問題完全不存在,從而在潛意識的層面讓這個人的右手提不起來?」

那要怎麼樣才能夠把無意識找出來?找出來以後能不能對病有所幫助?弗洛伊德從催眠開始,因為催眠的時候,人的理智比較放鬆,慢慢的願意講一些自己覺得丟臉的或者日常生活中不願意說的事情。當病人講出這些以後,再跟病人求證,的確這樣的事情其實長期在他心中造成了困擾。這是弗洛伊德的第一步。

有一次,弗洛伊德接受了某個病人的建議,不用催眠,而是允許病人自由的說出頭腦中的想法(這是「自由聯想」的雛形)。當這樣做了以後,病人的癥狀有緩解。弗洛伊德認為,當人減少防備的時候,意識的審檢就會越來越少,隨意聯想出來的東西就會越講越多。

如果說「自由聯想」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使用的技術,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那麼夢、口誤、筆誤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靠近無意識的素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就記錄了弗洛伊德發現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靠近無意識的心理現象。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慾望的滿足」,可以通過夢來理解無意識。「伊爾瑪的注射」之夢開啟了弗洛伊德釋夢的歷程。他最得意的著作之一《夢的解析》被認為是「通往潛意識的康庄大道」。他認為「夢是願望的實現」。每個夢都包括外顯的「夢境」(醒來後能回憶起來的內容)和內隱的「夢思」(通常被隱藏起來,通過偽裝或變形後表現在夢中),每個夢都是心靈辛苦製造的產物。

夢工作中最主要的工具是「濃縮」、「轉移」、「對再現的注重」。沒有一個夢可以被充分解釋,因為它可以鏈接太過豐富的內容,可以使用太過靈活的變形手段,使得夢境所產生的啞謎很難被理清。

從催眠開始,到自由聯想、釋夢、關注生活中的口誤和筆誤,弗洛伊德在靠近無意識的路途中向世人展示了他對於心靈的理解。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把心靈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

意識是我們能感知到的思想、想法,只佔整個心靈的很小的一部分;前意識像是一個門衛,會檢查企圖進入意識的無意識;無意識也常被稱為潛意識,是我們無法感知到的部分,但卻占整個心靈的絕大部分。人有他不認識的自己,那個不認識的自己,其實就是無意識的部分。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中包含了很多童年時期和成長經歷中的創傷和壓抑,這些壓抑導致了病態的行為模式,因此,找出這些壓抑就能解釋並理解心理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弗洛伊德的貢獻在於把心理學對人類心理的研究擴展到個人無意識領域。

2

榮格如何理解心靈

榮格把對人類心靈的理解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到集體無意識領域。

所謂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人的心靈在出生時就帶有整個人類的發展烙印,就像是有個初始系統,它們是人類經驗的資源庫。心靈不僅與個人的過去經歷有關,還與人類祖先,甚至是有機生物的進化過程相聯繫。集體無意識的內容通過遺傳而來,會隨著人類的進化而變化。集體無意識是跨文化的,跨種族的,比如人類對蛇的恐懼,人類稱呼媽媽的相同發音等等。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各種「原型」。

原型是一種心靈虛像,是一個「公式」,僅僅是一個框架,沒有實質內容。我們需要通過「原型意象」,和客觀事物相聯繫,才能理解「原型」。

比如,與人格有關的原型包括「阿尼瑪」、「阿尼姆斯」、「人格面具」、「陰影」、「自性」。

以理解「人格面具」為例,從概念上可以理解為,人在社會中的各種角色,人展現給他人看到的一面。這只是在「原型」層面抽象的來理解。實際情況是,我們必須在頭腦中和具體的人物或畫面聯繫起來,才能真正理解。這就是「原型意象」的層面。如果具體到我自己,我擁有母親、女兒、員工、學生等等諸多身份,這些都是我呈現給世人的不同的面向,我需要在不同的場合戴上不同的面具,如果我在家裡戴上了「員工」的面具,那我的家人就會覺得我「不正常」,我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家庭環境,與家人的關係可能會很緊張。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有很多「人格面具」,還需要在不同的場合戴上合適的面具,才能適應生活。

在集體無意識中,榮格提出了「原型」理論,在個人無意識中,榮格提出了「情結」理論。

榮格通過詞語聯想測驗,發現人的情結。詞語聯想是指把預先準備好的辭彙一個個讀給被試聽,讓被試對辭彙做出反應,而通常被試會對某些辭彙卡殼或作出強烈的情緒反應,這些詞就是需要討論的,可能包含著情結。

榮格認為,情結是個人無意識中一組組心理內容的聚集,有著類似人格的一個個獨立的子集,它有內驅力,會強有力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為。「情結」通常與創傷經歷和原型相關聯,導致充滿情緒的記憶意象,兩者的綜合形成穩定的結構,這種結構帶有能量,從而把其他相關的意象吸引進來,逐漸豐富情結的內涵並不斷拓展。

「情結」並非都是負面的,也是靈感和創造力的來源,因為它具有「癮」和「執著追求」的特性。

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消除情結,不是站在情結的對立面去消滅它,而是覺察情結、理解情結,進而轉化情結,應用情結。這其中也體現了「陰陽共存和轉化」的東方思維。

有些人在生活中會對某類事件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自己也不明就裡,這其中可能就包含著情結。

同樣是以夢作為接近無意識的素材,榮格和弗洛伊德是不同的。弗洛伊德試圖來解釋夢,「科學地」理解夢;榮格學派則更強調對夢的體驗,而非夢的解釋。不能簡單地把夢裡的場景解釋為對應的意義。夢是人做的,理解夢要和做夢的人聯繫起來,和夢者的生活聯繫起來,不同的人夢見同樣的事物有不同的含義。

弗洛伊德通過夢、口誤、筆誤,運用自由聯想技術來接近無意識。榮格學派運用詞語聯想、積極想像技術,通過夢、繪畫、沙盤等投射方式來接近無意識。

3

不論是弗洛伊德還是榮格,都是在意識的防禦和控制狀態削弱的時候,讓無意識呈現。

當無意識呈現出來以後,弗洛伊德採取了「科學分析」的方法,再次用頭腦、用意識來理解無意識。意識是邏輯的、有條理的;而無意識是沒有邏輯、沒有條理的。用有邏輯的意識去理解沒有邏輯的無意識,有點像雞同鴨講,因此弗洛伊德有其局限性。

而榮格則採用感受體驗的方式,減少頭腦意識的參與,用象徵性,意象性的方式(比如繪畫,榮格的《紅書》)來靠近無意識,從而獲得更深入的理解。榮格在其自傳中說到,「我的一生是一個無意識自我充分發揮的故事」。

綜上所述,我們對心靈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心靈包含了意識和無意識。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受到意識的控制,這是我們能感知到的;然而「無意識」就像生活中「看不見的手」在掌控我們。比如我們會莫名其妙地情緒失控,我們會做一些稀奇古怪、無法理解的夢。

要理解無意識,首先要靠近無意識。怎麼靠近呢?在意識放鬆管制的情況下,無意識才能呈現。那什麼時候意識會放鬆管制呢?日常生活中的情況包括夢中,口誤和筆誤,情緒強烈的時候;心理治療的時候通過自由聯想、積極想像、催眠,繪畫或沙盤等投射技術來呈現。

對於「無意識」這個名詞,我們朗朗上口,但是知道和體會到是不一樣的。據說越是精神分析訓練時間長的人,越敬畏無意識。因為他會意識到無意識的力量是無所不在的,而且力量奇大無比。對於占心靈主導地位但我們卻知之甚少的「無意識」,我們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靠近它。

- The End -

尚想心理兄弟單位:思而優兒童心理發展中心

由思而優心理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於2010年11月設立,

專門從事兒童心理諮詢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州尚想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蘇州尚想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