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方頂十圓」——清代墨地素三彩梅竹方瓶

「一方頂十圓」——清代墨地素三彩梅竹方瓶

平沙落雁

 素手雲箏集

純音樂 

00:00/03:02

景德鎮陶瓷匠人們曾有一句老話:一方頂十圓。意思是,一件方形的瓷器,能抵得過十件圓形的瓷器,因為求圓較易,求方艱難。也就是說,方形的瓷器要比圓形的難做。

圓形瓷器,比如我們常見的瓷碗、瓷盤、瓷罐等,都可以通過陶車拉坯來實現,熟練的工匠一天可以拉成很多,等坯體晾乾之後,再經過修整上釉,就可以入窯了,整個過程相對比較簡單。但是方形瓷器就不一樣了,目前還沒有人能從陶車上直接拉出方形的坯來,而且方形的東西由於受力不均,入火後很容易變形,這就是「求方艱難」的原因。

方形的瓷器,只能是一塊一塊地做,然後把它們拼接起來,類似於小朋友做橡皮泥一樣。而且,拼的時候,既要保持緊壓結實,又要控制好力度,不讓器物變形。等完成拼接後,再用刀片將器物四周修刮平整,坯體就算是完成了。

做工如此複雜的器物,存世量肯定稀少,德州市博物館展出的幾百件文物中,方形器物屈指可數。這件清代墨地素三彩梅竹方瓶,在周圍一干眾多圓形瓶瓶罐罐中,可謂身姿綽約,玉樹臨風。

這件墨地素三彩方瓶造型敦重古拙,胎質堅細,墨色著底,素雅凌厲,為國家三級文物,高近50厘米,瓷質盛器。瓶身呈四稜柱狀,線條硬朗,腹部斜下收,足為方圈足,內施白釉,外施黑釉,外壁線條處全部白釉勾邊,外底飾青花樹葉款。瓶身四面以黃、綠、紫素三彩基本三色為主,分別繪有四幅不同的山石梅竹圖案:梅花樹榦為茄色,枝椏虯枝盤根錯節,生長於奇形怪石之上,透著一股強勁的生命力;花朵為米黃色,比白色更覺素雅恬淡,滿樹繁花沒有一個花骨朵,證明正是花開好時節;怪石與翠竹為綠色,墨色之底渲以綠彩頑石,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整個畫面濃淡相間,層次豐富多變,情景交融,動靜相宜。

素三彩瓷最早見於明成化年間,以黃、綠、紫為主,因不用紅色,故稱為素三彩。清康熙時,素三彩真正成熟,又衍生出許多新的品種,比如白地素三彩、藍地素三彩、紫地素三彩、墨地素三彩等,而墨地素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名貴的品種。《飲流齋》一書中說:「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以墨地為最貴……西人嗜此,身價極高,一瓶之值,輒以萬金。」《明清釉上彩瓷器》中記載:「墨地素三彩,也是康熙時首創的,且是最為精彩的品種。此為民窯產品,傳世極稀,屬極為名貴品種。」

我們知道,素三彩瓷一般大多是官窯器,但是康熙時期的墨地素三彩瓷卻是民窯器。但為何比官窯素三彩瓷更為珍稀?因為當時康熙墨地素三彩是皇家及王公大臣所用祭祀品,而當時的官窯都由工部派員督窯,如康熙十九年的臧應選、四十四年的郎廷極,他們都是奉欽限(皇帝親自規定的期限)燒制,對祭祀用品是有忌諱的,不能燒制,故只能委託民窯燒制了。所以,康熙時期的墨底素三彩器物均為民窯燒制,工藝不如官窯精緻,底部也常見沙眼。而雍正朝主張厲行節儉,喪事不再大辦,於是墨地素三彩也就從此絕燒,遺留下來的少之又少。

至清末民初,由於外國人刻意高價追捧搜求而仿燒,德州市博物館這件梅竹方瓶就是清末仿燒康熙時期的。而同樣的目前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底部帶「大清康熙年制款」的墨地素三彩瓶,也是晚清或者民國時期所仿造。可見,即便是清末民初的康熙墨地素三彩仿品也為今人所珍視。

(本文文字和圖片內容均由德州市博物館提供。市民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可持身份證免費入館參觀。)

(已載7月6日《德州晚報》)

END

作者:郭峰 宮凱 李晗藝 劉冬 編輯:王曉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河副刊 的精彩文章:

楊華:背影·走過山崗·父親平凡傳奇般的一生
龍玲燕 時光里的爸爸

TAG:長河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