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上許多旨在保護瀕危物種的保護區,越來越無法提供有效的避難所

世界上許多旨在保護瀕危物種的保護區,越來越無法提供有效的避難所

世界上許多旨在保護瀕危物種的保護區,越來越無法提供有效的避難所

根據25年來的首次詳細研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森林、草原、濕地和紅樹林受到法律保護,以保護與它們一起進化的野生動物。

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縱橫交錯的主要道路系統,國家公園地區的城市,農田和建築物,本應是為瀕臨滅絕的特有物種保留的枯萎景觀。研究人員說,總共有600萬平方公里(230萬平方英里)的受保護土地「在巨大的人類壓力下」。

自1992年《生物多樣性全球公約》(CBD)達成以來,宣布為受保護區域的世界面積增加了一倍,20萬2千多塊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面積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4.7%。

「一個運行良好的保護區網路對於保護物種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允許我們的保護區網路退化,毫無疑問,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將會加劇。

其中一些地區是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一些許可證限制了人類的開發,但仍主要用於為野生生物提供棲息地。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研究了所謂的全球「人類足跡」地圖,並進行了評估。人類足跡指標包括建築環境、密集的農業、牧場、人口密度、夜間照明、道路、鐵路和通航水道。

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土地中只有42%沒有可測量的人類壓力。但32.8%的面積超過60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印度的兩倍——受到巨大壓力的影響。

最讓科學家擔心的是,在宣布受到保護時,一些完好無損且處於自然狀態的景觀發生了什麼:自1993年以來,大約28萬平方公里的這類荒野已從低干擾變為強烈的人類壓力:這一地區幾乎和義大利一樣大。

世界上幾乎四分之三的國家——即137個國家——有50%的受保護土地受到人類的巨大壓力。科學家們寫道:「如果我們假設,在人類的巨大壓力下,受保護的土地對保護目標沒有貢獻,那麼111個達到17%保護覆蓋率的國家中就有74個國家將會被排除在保護目標之外。」

幾乎所有的人力資源——包括食品和飲料、紡織品和藥品——都來自於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即使是驅動人類經濟的煤炭、天然氣和汽油,也曾經是野生森林和蘆葦床。研究人員一再強調生物多樣性對所有人類經濟活動的重要性——他們稱之為自然資本——並警告說,持續失去野生本土植物和動物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項科學研究的作者警告說,如果人類壓力增加,CBD的目標將被嚴重破壞。

昆士蘭大學的肯德爾·瓊斯說:「一個運行良好的保護區網路是拯救物種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允許我們的保護區網路退化,毫無疑問,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將會加劇。」

世界自然保護協會的詹姆斯·沃森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王冠上的珠寶需要人們的支持——有一些保護區在保護自然,但仍然沒有任何人類侵佔它們的證據。」我們必須確保這些價值觀得到維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面手 的精彩文章: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自早期宇宙以來沒有變化的星系
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性:破壞大氣中甲烷的物質——羥基自由基的濃度的漲落

TAG:多面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