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軍20萬精銳,瓦剌才5萬多人,為何明軍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滅

明軍20萬精銳,瓦剌才5萬多人,為何明軍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滅

「土木堡之變」明軍慘敗,20萬精銳中央軍戰死三分之一,傷亡過半。朝中大將大臣66人戰死,馬匹損失20萬頭。而當時瓦剌軍只有5萬多人。

如果咱們只看這一組數字對比,肯定會得出一個結論:明軍實在是弱爆了!

明軍20萬精銳,瓦剌才5萬多人,為何明軍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滅

(明英宗劇照)

但明軍真的有那麼弱嗎?要知道,二三十年前,朱棣曾率軍多次深入蒙古腹地,像獵狗攆兔子一樣,打得蒙古人無處可逃,只得規規矩矩臣服歸順。難道僅僅過了二三十年,雙方的軍事力量就發生了這麼大的逆變?

逆變確實是有的。由於瓦剌強勢崛起,打敗韃靼,統一了漠北草原,也是在整個明朝時期,蒙古人地盤最大的時候。明軍雖然修築了長城,設置了九邊軍鎮,但是軍隊防備有所鬆懈,軍隊守將忙著和蒙古人做生意。宣府、大同兩個軍鎮,初期在與瓦剌軍作戰中,在兵力及防禦工事不弱的情況下,依然損兵折將丟城失地。

但是,這個逆變絕對沒有那麼大!很簡單,當瓦剌也先挾裹「土木堡之變」戰勝明軍之雄威,手握明朝皇帝明英宗的氣勢,前往圍攻北京。北京僅僅不到10萬人的二線隊伍,竟然就打得也先落荒而逃。能說瓦剌軍比明軍厲害嗎?

顯然,「土木堡之變」明軍的失敗,不是雙方真正軍事實力比拼的結果,僅僅是一場戰術指揮的失敗。

明軍有哪些戰術指揮的失敗呢?

第一,準備不足。宦官王振鼓動明英宗御駕親征,朝臣很多不同意,聯名反對,但是明英宗一意孤行。明軍並沒有統一思想,又在做出決定後兩天就出兵,不僅僅將士的思想沒有得到動員,糧草、輜重各方面準備都不充分。

第二,冒險出擊。明軍到達大同時,也先看見明軍來了,立刻主動撤退。稍微有一點軍事知識的人都明白,瓦剌這樣做,顯然是誘敵深入,設伏打擊。但是明英宗與王振卻認為,這是因為他們中央皇家軍隊到來,赫赫君威,嚇得也先屁滾尿流,立刻就提兵追擊。結果明軍先頭部隊果然中計,很快進入了瓦剌的埋伏圈被打敗。

明軍20萬精銳,瓦剌才5萬多人,為何明軍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滅

(王振劇照)

第三,慌張撤退。先頭部隊一打敗,明英宗與王振知道後,趕緊就撤退。同樣的,稍微有一點軍事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穩住陣腳,穩住軍心。又不是主力部隊打敗了,而且你有20萬人,瓦剌只有5萬多人,你慌張撤退什麼?一撤退,士氣就泄了一半。

第四,退防拖延。打敗了,要撤退也可以,最重要的就是趕緊退到位,做好布防,迎接敵人的進攻。結果在撤退過程中,王振為了在家鄉人面前炫耀自己有多受寵,讓明英宗帶著軍隊繞一個大彎去他的家鄉,讓家鄉人民見識見識他的威風。在臨近他家鄉的時候,他又覺得大軍會踩踏他家鄉的莊稼,第二次改變行軍路線,又再繞一個大彎,回到土木堡。這樣繞來繞去,不但拖延了時機,同時還把士兵們搞得疲累不堪。

第五,錯誤布防。退回來在哪裡布防?本來兵書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退到居庸關,那裡地勢險峻,最重要的是後勤一應設施齊備。就算一時半會兒打不贏,住在那裡和瓦剌打持久戰,瓦剌也耗不起。但是王振就是不同意,讓軍隊撤退到土木堡。土木堡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地勢高,缺水。軍隊到土木堡後,士兵挖井兩丈,仍然沒找到水。這不就是當年馬謖守街亭的做法嗎?王振一個宦官,從來沒有打仗經驗,他居然要外行指揮內行!

第六,再次上當。也先追到土木堡,把土木堡圍起來。這時候他又故技重施,一面寫信求和,一面假意撤退。這和也先第一次做的有什麼區別?可是明英宗和王振竟然信了,認為也先又是攝於「赫赫君威」,居然毫不提防,撤退下山找水源找食物。結果軍隊完全沒有組織紀律,一窩蜂就朝有水的地方跑,混亂不堪。也先轉回來,逮著這亂成一團的明軍就殺。那傢伙,簡直殺得太痛快了!

明軍20萬精銳,瓦剌才5萬多人,為何明軍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滅

(也先劇照)

第七,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指揮不當!這場仗,從頭至尾都是王振在指揮,在安排,在調度。王振害怕大家反對,也不召開軍事會議,一拍腦袋,他想怎樣就怎樣。明軍是20萬精銳,卻交給一個外行(而且僅僅一個人)來指揮,這場仗怎麼可能打得贏呢?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皇太極去世時,弟弟多爾袞、長子豪格都盛年,為何卻立6歲順治
拖雷去世後,窩闊台做的這兩件事,真是在吞併拖雷財產和軍隊嗎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