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敏 | 「和親納貢」還是「以戰止戰」?

高敏 | 「和親納貢」還是「以戰止戰」?

原標題:高敏 | 「和親納貢」還是「以戰止戰」?


中國5000年歷史上,有過多次的外敵入侵,中原王朝在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下,朝廷內部往往會出現明顯的分歧,有些是「主戰派」,主張「以戰止戰」,有些是「主和派」,主張「和親納貢稱臣」。


但認真研究歷史,在因外族入侵而亡的大一統王朝中,女人和金錢從未擋住「狼子野心」,因為「戰或者和」的選擇權從來不在弱者手裡當敵人想滅亡你時,談判從來都只是策略而已。


蘇洵在《過秦論》中的提法仍然振聾發聵: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公元1141年,金揮兵南下,南宋節節敗退,於是南宋主和派最終與金書面達成《紹興和議》,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這種策略的確換來了短暫的和平,但最終整個社會便成為「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陷入醉生夢死的苟活偷安之中,最終仍然逃不過滅亡的結局。國家關係從來都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你弱的時候,落井下石是必然的事情,一紙和平協議根本擋不住敵人的貪婪。同樣,皇太極也不會滿足「關外稱王」,清人早已對中原錦繡河山「垂涎不已」,入關是歷史的必然。


從國家角度看,絕對不能做連戰鬥勇氣都沒有的「弱者」。


南宋時,岳家軍擊敗金兀朮並連續大捷的情況下,朝中的「主和派」再次佔得上風,宋高宗趙構以12塊金牌催促岳飛撤軍,並允許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死岳飛和岳雲,從此南宋「自毀長城」,而金國通過合約換得「休養生息」和「鞏固佔領地區」的時間,南宋卻開始醉生夢死,變成了「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弱國無外交,弱者無尊嚴。公元975年,北宋大軍打進了李煜的金陵城,李煜連破國就義的勇氣都無,跪拜投降,從此再無南唐。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主戰」不是「打仗」,而是「不怯戰」,是「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戰爭要審時度勢,要有戰略定力,堅決不能做「夜郎自大」的傻子,也不能做「螳臂當車」的瘋子。回顧歷史,「主戰」也並非總是成功,失敗的例子同樣也很多,漢高祖劉邦有「白登山之圍」,差點死在匈奴手中。明朝有「土木堡之變」,好大喜功的明英宗御駕親征,最後恥辱被俘全軍覆沒。勝利的核心是改革,敢於亮劍的底氣是國富民強,在敢於亮劍的同時,只有加強改革,奮發圖強,國家和人民才有敢戰敢勝的勇氣。


不怕打,但自強才是核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敏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高敏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