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著已不再只是呼吸和吃飯?

活著已不再只是呼吸和吃飯?

真實又價值的讀書痕迹

不容錯過哦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書籍是《活著》,余華的《活著》和《在細雨中呼喊》一直是「流動圖書館」的搶手貨,都快被人啃爛了。

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到《兄弟》、《第七天》,被視作先鋒派作家代表之一的余華,因善於描述人性善惡、悲喜人生蜚聲世界。

有人喜歡的是,余華的寫作風格:用瀟洒的輕鬆情調來描寫人與人間的殘酷狀態;有人喜歡的是,余華作品所發出的人生哲學: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情所活著。

其實,我並不認同餘華的人生哲學,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活著的意義也就多樣化了,不單單是活著本身。但我還是很喜歡余華的文風:時而瀟洒輕鬆,時而犀利堅強。

余華的父母都是醫生,所以小時候他就是在醫院裡長大的,那時候正值文革時期,經常看到有人被打得滿頭是血。隔幾天就能看到一個護士提著一桶割下來的腫瘤之類的東西,放在池塘里。到了夏天,蒼蠅就像地毯一樣把它鋪滿了。

因此他從小就感覺家中有一股壓抑和困境,渴望自由開放。中學畢業後,余華當個五年的牙醫,之後棄醫從文。這些經歷,讓余華的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充滿了血淋淋。

余華的創造,曾經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後來開始探索自己的藝術風格,他感悟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殘酷狀態,也可以用一種非常瀟洒的輕鬆情調來書寫,構築了自己獨有的藝術世界。

《活著》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首美國名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仍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余華,決定寫下這樣的小說。

《活著》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富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的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小說以敘述的方式展開了富貴一生的描寫:「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所有的家業。「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裡,鵝又變成了雞,現在是連雞也沒啦。」一貧如洗後父親被活活氣死。

貧困之中富貴因母親生病去城裡求醫,卻在半路上被國名黨部隊抓了當壯丁。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

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他們臉上的皺紋里積滿了陽光和泥土,他們向我微笑時,我看到空洞的嘴裡牙齒所剩無幾。」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到——少年去遊盪,中年想挖藏,老年做和尚。」

福貴的命運昭示的這種一種人生哲學: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無意義。追尋,探究的存在的意義和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余華想告訴讀者的是: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知乎上有網友質疑:余華的《活著》是刻意堆砌的悲劇嗎?

前面除了福貴的父親、母親、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後面人物的死亡無不出於偶然,而且非正常死亡的速度明顯加快:兒子有慶死於抽血過多,女兒鳳霞死於生孩子,女婿二喜死於建築事故,外孫哭根吃豆子撐死。

第一個非正常死亡人物,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短短几行字,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讀者還沒回過神來,就真的沒了。非常突然,給人以極大的心理衝擊。

「有慶躺在炕上,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想是賈珍才把他生出來。我用手把土蓋上去,把小石頭都揀出來,我怕石子咯得他身體疼。」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有慶的意外死亡,也算得上合情合理。但讓讀者質疑作者在堆砌悲劇,主要是因為小概率意外死亡的事情都發生在一家人上面。就好比拋硬幣,如果說拋一百次,都是正面朝上,理論上也是可以的,但抵不住人們覺得這是作弊的結果。

余華把福貴悲劇命運一頁一頁向讀者揭示,其實筆觸還是收斂的。小說有一些點是淺嘗輒止的,那些年代有什麼?是窮兇險惡的人性,是清算迫害的殘忍,是歇斯底里的哀嚎,這些幾乎沒有刻畫。

而閻連科的《日光流年》,更是一本壓抑到,難受的想吐的書。《活著》只死了一家人,《日光流年》死了快一村子人。造成這些悲劇的並不是作者本身,而是時局和時代。

很多人都讀過一樣的《活著》,但每個人的閱讀體驗卻是唯一的。

《活著》,我看了3遍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 CD

燕歌行讀書群的書友

我很喜歡余華的作品,四部曲都看過。而《活著》,看了3遍。他能把他說經歷的,所感受的,屬於他內心的東西用文字很細膩的表達出來,看完之後,能給我一種力量感。

《活著》,看第一遍的時候,哭得很慘,滿腦子想的是怎麼可以由命運如此悲慘的人。我只能安慰自己:沒關係,還好這只是小說……

後來,我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遇到了「福貴」,妻子和孩子都去世了,一個人在給別人看大門。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了,小說不只是小說,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是有原型的。

再後來,只要生活中發生重大事故,比如親人朋友重病去世,我都會再次把書拿出來翻一番,好讓自己更平靜地面對人情冷暖,悲歡離合……

所以,看了3遍的《活著》,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困境中的力量和態度。

我不喜歡《活著》昭示的人生哲學

但我喜歡余華瀟洒輕鬆的筆調

@okok

公共事業管理/金融學 大四

閱讀時長:一上午

開一盞燈,捧一本書,《活著》,一上午就看完。

這是一本讓人哭慘的書,我特別享受哭泣流淚的感覺,所以我挺喜歡《活著》的。

每次讀到人物的死亡,我的心就像被石頭砸了一下,疼;又像被灌了一大口醋,酸。

所以,我真的很佩服作者,他能將他感悟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殘酷狀態,用一種非常瀟洒的輕鬆情調來書寫。

但如開頭所言,我並不喜歡《活著》所昭示的人生哲學:「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已然發生鮮明的變化,我們的經歷和看法自然也會變化,「活著已不再只是呼吸和吃飯」,而且生活永遠比我們所能表達的東西要多得多。

我很喜歡余華在序言中所言的一句話: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418雜說鋪 的精彩文章:

我通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墮落乃為必需!

TAG:418雜說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