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上善若水:道家為何要以「水」喻「道」?

上善若水:道家為何要以「水」喻「道」?

生命起源於水,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積是水。縱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無論是古埃及文明發源地尼羅河流域,還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源地兩河流域,或是古代華夏文明發源地黃河與長江流域,都與水有著密切的聯繫。

上善若水(資料圖)

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對水都非常推崇。儒家強調「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老子讚歎「上善若水」,有道之士就像水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善於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安居於眾人所討厭的低洼之地,所以說它的行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則。

1

老子把有道之人比作水,稱之上善若水。

大道無形,具體表現為德。具備怎樣的德行才是有道的表現?雖然道無法讓人看見,但是不妨多看看水。水具有八種特性,對應了有道之士的八種品德,讓老子極為讚賞。

第一居善地。安居卑下之位。古人有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第二心善淵。思想深邃難識。

第三與善仁。交往仁慈友愛。

第四言善信。言語真實無欺。

第五正善治。為政清凈安定。

第六事善能。做事無所不能。

第七動善時。行為擇時而動。

第八夫唯不爭,故無尤。正因為他與人無爭,所以沒有災難。

清靜安定(資料圖)

謙卑、深邃、仁愛、誠信、清靜安定、無所不能、擇時而動、與人無爭,水的這八種美德,老子非常崇尚,認為這些德行施利於萬物卻不與人相爭,完全符合了道的精神。具有這八種水德的人是極致的完美,「上善若水」。

2

莊子用止水作為鏡鑒,並喻示養神之道。

我們說「心如止水」,指的是人平靜面對一切的一種心態。可以形容我們心靈處於某種寧靜、清晰的狀態,也可以形容堅持信念,不受外界影響。

面對世間的紛紛擾擾,道家強調保持一種「安然」、「泰定」的態度,不被世俗擾亂了內心。「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止水」可以讓人們作為鏡鑒,在其中照看,照自己,照天地,照眾生。

因為水的本性,只要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的現象。《莊子·刻意》:「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心如止水(資料圖)

養神要保持清靜。清靜歷來為道家所高度重視。《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內心能夠一直保持安靜純一,毫無雜念,意念淡泊,了無牽掛,就會身心舒適愉快,就能有效地保養自己。

養神要順應自然,適當運動。人按照自然規律生活,就能獲得良好的養神效果,逆天而行,人的身體功能就會發生紊亂。順應自然需要運動,如果不運動,如同一潭死水,也會活力不足,健康欠缺。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純凈精粹而不混雜,靜寂持守而不改變,恬淡而又無為,運動則順應自然而行,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3

《淮南子》認為無形之「道」,其子為光,其孫為水。

正因為水與道關係密切,所以才得到道家的推崇。那麼,該如何定位道與水的關係呢?《淮南子》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道既看不見、聽不見也抓不住,光看得見但是抓不住,水看得見、摸得著但是毀不掉。

雲水光影(資料圖)

從道到光到水,越來越從抽象到具象,從無從看見、無從聽見、無從感覺到可以看見、可以聽見、可以感覺,但是它們又有著一致的屬性。

所以《淮南子》把光看作是道的兒子,把水看作是道的孫子。無形是有形之物的最高祖先;無音是有聲之音的最高祖宗。無形的兒子是光,無形的孫子是水,光和水都是由無形化育而成的!

這光看得見而抓不住,水摸得著而毀不掉。所以在有形象的物類中,沒有比水更尊貴的了。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於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故有像之類,莫尊於水。

道家所言,水之德如此之多,作用如此之大,意義如此之美好,我們何不以水為師,多學習水的精神,多效法水的做法,追求「上善若水」的境界?

(編輯:西銘)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教的環境養生思想是什麼?
養生對「房中」有怎樣的禁忌和要求?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