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純港片《中英街1號》:時代巨輪下的青春羅曼史

純港片《中英街1號》:時代巨輪下的青春羅曼史

文/ 阿木

在歷經數年的創作後,由趙崇基導演、遊學修、廖子妤、盧鎮業等主演的劇情片《中英街1號》終於在香港上映。

如意料中的,影片以互文化的敘事方式,富有野心的講述橫跨半世紀的兩個故事,同時又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特別是對於六十年代的那一段。

大時代下的羅曼史

「香港的故事,愈說愈長,愈說愈亂。到底該怎樣說,香港的故事?每個人都在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到頭來,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定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告訴了我們他站在什麼位置說話。」

香港作家也斯,在代表作《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的開篇時,就直言了「香港故事」的眾聲喧嘩之處。而即使是對於同一個時代的同一個事件,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聲音。趙崇基的這部《中英街1號》,在敘事層面上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講述「香港的故事」,特別是影片將1967年、2019年的兩個不同時空置放在一起後,也就產生了蒙太奇般的作用。

所謂中英街,位於香港東北部的沙頭角鎮,臨近於深圳的中南部。根據記載,長不到400米,寬不過4米的中英街本原為沙頭角河河道,但後來河流向東改道,老河床日漸乾涸,被開墾為耕地,後來分界後,有人填土築基、搭屋出售,並逐漸發展成街。

影片的兩段故事雖然相隔了半個多世紀,但主要依然是以中英街、沙頭角為主要背景。1967年時,青梅竹馬的中學生蘇振民(遊學修飾)、李麗華(廖子妤飾)及富家子郭子豪(盧鎮業飾)是好朋友,但隨著左派運動的不斷升級,蘇振民投身於愛國運動中並離家失蹤,李麗華在郭子豪的幫助下尋找蘇振民,也被捲入了時代的漩渦里……

2019年時,因參加抗爭而被判入獄的思慧(廖子妤飾)出獄後回到沙頭角的老家,這時的沙頭角又因為特區要興建中港商業城而爆發出居民與開發商的矛盾,思慧與昔日男友日朗(盧鎮業飾)、好友一帆(遊學修飾)面臨著抗爭/逃避的抉擇……

革命+愛情式的通俗小說一度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主要類型,這點在影片《中英街1號》里也貫穿在始終:一方面是女主人公李麗華/思慧面對兩個男性朋友時的兩難情感抉擇,另一方面則是身不由己的被捲入時代的洪流之後的發自內心的抉擇。這也使得影片既有浪漫的成分在內,但整體上還是較為感傷的愛情悲劇。

致敬《戰艦波將金號》及爭議

「愛森斯坦將大屠殺設置在敖德薩台階上的構思極富啟發性。被圍困在射擊範圍之內已經很糟糕了,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更沒有人願意在這個境況下還呆在長長的階梯之上。階梯在任何情境下都令人不安,因為它有突然失去平衡的潛在危險。在敖德薩屠殺的開始,連續的鏡頭都圍繞著這樣的意象:當人們在絕望中試圖逃避火藥時失去平衡、磕絆、摔倒……通過聚焦那些根本無法在台階上逃避危險的人群,愛森斯坦讓觀眾親眼目睹這幕慘劇,從而加強了他們的恐懼感(和迷惑感)。」

影評學家Marilyn Fabe曾經如此的盛讚了謝爾蓋·愛森斯坦的經典作品《戰艦波將金號》的敖德薩台階這場戲,而在《中英街1號》的高潮之處,導演趙崇基致敬了這一幕。

影片里雖然沒有敖德薩台階式的台階,但在一段長長的、傾斜的、拐彎式的長台階上,蘇振民、張永權等跟隨著左派人士,沿著台階走向邊界處的警崗,當這些左派人士撿起石頭投擲高處的警員們時,警察使用了木彈、催淚彈、警棍等進行了攻擊……

這樣的武器不對稱的對抗自然是以民眾的失敗、逃生告終,但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一方面是民眾與警察/港英zf之間的暴力抗爭,背景夾雜了族人的矛盾激化,但另一方面,當這場戲努力的致敬了《戰艦波將金號》的敖德薩台階後,個中的正義/不義也就十分的明朗,更何況,影片基本上將情感投注於蘇振民等人的身上,有意無意的美化了歷史上的這段暴亂。

儘管影片也提及了左派運動引發的社會不安定,甚至是非常暴力的林彬事件,但敘事的焦點,以及錯置的時空,無形中削弱了對於這段歷史的批判與反思。

預想的創傷與時代的反思

當然,影片還是有所反思的,特別是集中在後半部分的2019年時。借用扮演老年張永權的演員楊秀卓的話來說是,在1967年,三個人都在運動的漩渦中,而2019年,是後運動(post movement)時代,所有人都在運動的創傷後遺症中。(影片里兩個時代的三個年輕人分別由遊學修、廖子妤、盧鎮業飾演,形成了前後呼應、互文。)

但這種「創傷後遺症」的「創傷」,又多多少少的是預想的創傷,也即一種被過去的歷史和心理創傷所加強,而投射在對於即將到來的事件那末世般的預測上。這種以「預想的創傷」為前提或者潛在影響的創作思路在九十年代時的香港電影或文學裡表現的十分的突出明顯,而湧現出不少的「我是誰」、「我要何去何從」之類的作品,如《我是誰》、《和平飯店》、《玻璃之城》、《三個受傷的警察》等。

如果說,影片的1967年事件時更多側重的是表現民眾的正義,那麼,2019年的這一段在張永權這個人物(他也是貫穿在兩段歷史裡的人物)的身上注入了預想的創傷。

這點,也讓影片一方面是試圖通過張永權這個人物在兩個時代的遭遇、想法的對比,對香港的民運進行反思(特別是那一場張永權斥責另一位老年人的戲),但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反思的力量。更何況,影片還選擇了盧鎮業扮演的郭子豪/日朗這兩個人物,表現出出身於中產家庭的孩子的曖昧之處。

或許就如香港女作家許素細所說:

「時間和空間無法定義香港,儘管她的歷史能定義她。我們沒有經歷過任何歷史學家的編年史。我們卻知道當一九六七年巴士在彌敦道上的混亂中停下時我們在何處,或者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的夜晚我們去尋求了誰的慰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電影 的精彩文章:

他們老了,江湖也就跟著老了

TAG: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