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北海道竟然找不到垃圾桶!

我在北海道竟然找不到垃圾桶!

暖暖媽

北大碩士畢業,曾就職於世界頂級諮詢公司。關注我,跟100多萬媽媽一起科學育兒,品質生活。

前幾天,帶暖暖去了日本北海道,在成為小學生之前的這個暑假,我計劃帶她好好玩玩。那天上午,我和暖暖手拉手走在街上,享受難得的「二人時光」。她走了一會,有點餓了,吃了塊小點心,我拿著撕開的包裝袋走了好遠,都沒有發現垃圾桶,只好把包裝袋塞回我的包包里。

倒不是抱怨,我很好奇,日本街道上的垃圾桶隔好遠才會有一個,為什麼每一條街道上都還是乾乾淨淨,完全看不到垃圾,分類垃圾桶也是,外表非常乾淨,整潔,完全我不是我印象中北京街頭髒兮兮油膩膩甚至流著污水,散發著惡臭的垃圾桶,而且數量不少,幾乎50-100米就會有一個。

日本的分類垃圾桶

國內的垃圾桶

特別巧的是,剛從日本回來,朋友圈就被日本球迷在世界盃上的表現給刷屏了。

球員們即使輸了球心裡不舒服,也要向球迷們鞠躬感謝。

看台上的球迷們即使流著淚也都自發性地收拾各種被留下的垃圾。

球隊離開休息室後,房間也被整理得乾乾淨淨,還留下一張卡片,用俄語寫著「謝謝」。

這件事被報道出來之後,我也看到了朋友圈的各種反應。

有的說,從素質教育這一點上說,的確應該給日本點贊;

有的說,感覺很壓抑,輸球了不痛快為什麼不能發泄,扔個垃圾怎麼了;

還有的說,他們就是作秀,想讓我們看到他們想表現的。

日本人在對垃圾的處理問題上是有著近乎執拗和變態的做法。

對於垃圾的分類處理,幾乎極致的狀態,不同顏色標註的分類垃圾桶一目了然。

在日本,是將垃圾分成八類,不同垃圾不同顏色,扔垃圾之前都是要將垃圾整理好,比如學校孩子們喝完的牛奶盒,都要清洗乾淨後剪開晒乾再等待回收。

買到的每一件商品的外包裝都有分類標記,以指導普通市民在家中更便利地將垃圾分類。

而國內把城市垃圾分成四類,也是在1980年後才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到現在都快三十年了,要將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公益廣告每天都要滾動播放好多次,但垃圾分類的成績真的很好嗎?我不敢苟同。

因為我們國人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心理,那就是:反正有人收拾垃圾,我幹嘛非要費這個勁兒呢?

單就說垃圾這一個方面,我覺得我們真的需要好好向日本人學習。

我看了很多資料都提到,日本人出門包里都會常備一個垃圾袋,做好自己的垃圾收納。

而日本從小學和中學開始,都有一門必修課,叫「勞動技能課」,他們每人都要定期負責打掃學校的衛生,從小就會樹立共同維護環境整潔的觀念。

我同大家一樣,對於日本這個國家在戰爭年代的所做所為無法接受和原諒,但拋開民族大義不談,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在自身素質的養成上的確是非常自律和優秀的,這種細節會體現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

我們去坐地鐵的時候,不管是有沒有著急上下班的人,大家一定會遵守先下後上,即使沒有人,大家也會把出站的區域空出來;上下樓梯也是,即使上行的樓梯人再多,也沒有一個人去走下行的樓梯;

地鐵上,即使站著的人再多再擠,也不會有人去坐給老幼病殘孕準備的優待座,哪怕只是臨時坐一下。

前段時間網上的那個視頻,日本某段地鐵上的殘疾人乘客獨自坐輪椅出行,乘務員的服務真的很到位很體貼。

所以說,不給別人製造麻煩,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的素質養成,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們說孩子是我們的鏡子,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就是我們自己的素質。而如果從細節就注意素質的培養,那真的會對周圍的人包括我們的孩子甚至下一代都會有良性的影響。

我想,日本能在戰後迅速崛起的原因,除了某些無法避開的政治支援,自身的生活素養也是起到了非常關鍵的的作用。

在《菊與刀》那本書里,他們根本的信念就是對於強者的崇拜、恭敬與順從,對自身的極端、嚴苛和自尊,因為及其要求完美,所以任何方面都要做到極致。這也造成了日本人普遍的心理脆弱,自殺率高。

但不能否認的是,他們對生活細節的要求和實施,真的改變了一代又一代。

再反觀我們國內很多人,在公共場合的很多做法也的確不那麼盡如人意,隨處可見的闖紅燈,隨意吐痰,隨手扔垃圾的現象並不罕見,還有讓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隨意大小便的,我們大人有時候覺得無所謂的舉動,給孩子造成的影響真的很深遠。

細微之處見素質。

我們說素質,說文化,其實是根植在我們骨子裡的與人為善的信念,是一種不需要刻意去提醒的自我約束。

雖然我們目前,在整個社會範圍,還會不時發現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依然會有很多普通人,不斷呈現出來那些令人溫暖感動的瞬間也越來越多。

我還記得前幾天網上的那個溫暖的動圖,地鐵里年輕的媽媽抱著熟睡的孩子,怕孩子的鞋子不小心踢到身邊的人,於是整個車程都用手捧著孩子的腳,避免給對方造成尷尬和麻煩。

媽媽的手很軟,但有教養的樣子好有力量。

GIF

地鐵里還發生過這樣的事,一個姥姥帶著孩子坐地鐵回家,孩子說好累想坐下,姥姥說叔叔阿姨上了一天班很辛苦的,坐在姥姥腿上吧。

就這樣,一個老人,保持了這個姿勢很久很久……

所以我們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替別人著想,孩子一定也會是體貼又溫暖。

飛機上,媽媽獨自帶著一歲半的孩子外出,怕孩子會吵到身邊的人,特意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小禮物和糖果分給他們。

那一次航班,也因為媽媽的這個小小的舉動變得格外溫馨和善意。

還是在地鐵里,一個孩子不舒服吐了一地,爸爸立刻蹲下身子清理污物,並不斷給周圍的人道歉。

所以,教養不是高貴之人的專屬品質,最普通的人,也因此變得珍貴。

一個小朋友去扔了垃圾,在牆上貼了這樣的字條:

上邊的字雖然歪歪扭扭,但孩子的善良卻在發光。

公車上,一位蹣跚的老人試圖上車,司機見狀急忙過去攙扶。

GIF

到站後,司機又背著老人下車,老人再三抱拳感謝。

GIF

尊老愛幼,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深刻在骨子裡的美德。

司機禮讓了一位老人過馬路,沒想到的是,老人居然停下來主動脫帽致謝。

GIF

這一來一往中,是彼此尊重和感謝的心意。雖然是陌生人,但超級溫暖。

每每看到這些溫暖的瞬間,我總是抑制不住內心感動,也總是覺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去在意這些瞬間和細節,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責任,撿起曾經不以為然的與人為善的坦然,我們的周圍,會不會變得更加有愛,更加美好。

我很愛我的國家,我為祖國每一次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都感到自豪。我真的特別希望,能從我自己做起,不僅要求自己謹言慎行遵守次序和社會公德,也給我們的孩子做到基本的行為示範,垃圾應該分類,不能隨地吐痰,公共場合不要大呼小叫打擾到別人,不闖紅燈,要求自己盡量不去麻煩別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候要及時回應,量力而行。

因為任何的進步,都源自我們自身的主動改善,而不是喊喊口號就成功了。不是嗎?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暖暖媽愛分享 的精彩文章:

我是如何成為一個懶媽媽的?

TAG:暖暖媽愛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