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明朝海禁的背後竟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事實真相顛覆認知

明朝海禁的背後竟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事實真相顛覆認知

說到明朝海禁,首先想到的就是朱元璋,因為這個政策就是在他在位時期實施的。朱元璋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他一介白衣之身從農民到將軍再到吳王,接著又建立大明,號稱洪武大帝,這是一個傳奇的故事。

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所以,登基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

首先,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係私托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從自己身邊「高級官員」查起。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嚴厲打擊了貪腐之風。

明朝伊始,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為了貶抑商人,朱元璋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限制。

對外,明朝實行海禁,嚴格控制對外貿易,最嚴重時甚至明令「寸板不許下海」。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發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發布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但是對於明朝為什麼要實行海禁,很多人都是疑惑的。只知道朱元璋重農抑商,國內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加上在明朝初期,沿襲了唐、宋、元朝制度,繼續實行政府控制經管的朝貢貿易政策,朝貢貿易導致不斷賠本,以致"庫藏為虛",給明王朝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財政負擔。所以,朱元璋才決定實行海禁。

但是這並不是海禁的真正原因,控制朝貢貿易只是很小的一個因素,其實明朝實行海禁的背後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真正最終讓朱元璋下定決心實施海禁的是下面這兩個事情:元末殘餘勢力的叛亂和國內外權臣勾結造反。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元朝末年,張士誠和元朝的殘餘勢力有些兵敗後逃到了海外,他們與沿海的勢力勾結,企圖對明政府不利。比如廣東距離京城五千里,一個來回就是萬里,朝廷的政令傳到這裡,最快也要二十天,為保大明政令通行,國內安定,只有實行海禁。

其次,就是倭寇瘋狂,更可怕的卻是有些唯利之人與倭寇合作,傷及民眾,傷及州縣,更有甚者會傷害國家利益。比如胡惟庸,他當時就是因為與海外倭寇勾結,妄圖推翻明政權自立為王,後來被朱元璋發現了,所以才被下獄誅殺,牽連家人的。當時倭寇作為一種威脅明朝的外部勢力,其實力是不容小覷的,為了杜絕國內權臣與海外勢力勾結,朱元璋更加下定了海禁的決心。

明朝海禁除了要嚴格控制朝貢貿易外,這個政策的背後還有穩定人心,實現國內安定的作用。人們只知海禁對貿易發展不利,卻沒有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綜合評估。胡惟庸案就是一個例子,既然朱元璋判定胡惟庸與倭寇聯合企圖顛覆明朝政權,那麼胡惟庸肯定是與倭寇有過接觸的,他們也具備那個實力,不然的話這個判決又怎會令人服氣呢。

這便是明朝實行海禁背後那不為人知的秘密,事實真相令人顛覆認知,對大明朝和朱元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證書因為明初國內外還有一些不利於統治的勢力存在著,在當時海禁是一個穩定國家局勢的好政策,對穩定人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來歷史很好看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佔領元大都後曾秘密燒毀了一處地方,並嚴禁史書中提及此事
山下幾十米處出現一個黝黑洞口,考古專家在洞底竟發現神秘寶藏

TAG:原來歷史很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