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曾稱霸海洋,但在此地的失敗,導致下西洋被迫停止

明朝曾稱霸海洋,但在此地的失敗,導致下西洋被迫停止

在中國的歷史上,「強漢盛唐」一向作為強大時代的標杆為人所敬仰。但是在明朝明成祖時期,明朝曾經「超邁漢唐」,將勢力和影響力擴張到遙遠的地區。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明軍五征漠北,三下安南,九巡奴兒干,六下西洋,將明朝的勢力範圍擴大到許多漢唐所不及的地方。

與漢唐相比,明朝在西北方向的影響力較為遜色,但是在東南方向,明朝的擴張卻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們之所以多讚美漢唐,而忽視明朝的功業,實為過於重視陸權,而缺乏海權思維的結果。

但令人遺憾的是,明朝在東南亞乃至整個印度洋地區的極限擴張,在明成祖去世後就戛然而止。永樂之後,明朝在這一廣大地區的影響力迅速消退,整個朝貢體系雖未徹底瓦解,但是控制力出現了極度的下滑。對於這一變化,論者多以為是明朝後來的皇帝和士大夫保守無能,中止下西洋的結果。但是,這一看法極為片面。明朝下西洋活動的中止,實際上與明軍在東南亞的軍事失利有很大關係。

永樂大帝所經營的對南洋地區的擴張行動,由兩大相互配合的戰略行動組成,其一是鄭和下西洋,另一是征伐安南。征伐安南從武力上威懾整個東南亞,是鄭和下西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明軍從安南敗退,是下西洋活動被迫終止的重要原因。

從秦始皇發兵征服嶺南開始,安南曾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直到唐末五代,安南才趁著亂世得以獨立。宋朝曾兩次征討安南,試圖恢復中國這塊領土,都遭到失敗。到明永樂初年,安南陳朝被權臣胡氏篡奪,並對明朝不恭,明成祖便於永樂四年派成國公朱能等率兵征討,不到一年時間就平定了安南全境,明朝在其地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成為明朝領土的一部分。

明朝對安南的征服對南洋各國造成了極大的震懾。因為安南在東南亞乃是一個小霸,占城(今越南南部)、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寮國等國都對它十分畏懼。安南經常對東南亞各國進行侵略,占城等被迫向它稱臣納貢。明朝一舉攻滅安南,使得整個南洋地區臣服,此前這一地區向明朝朝貢者只有七八個國家,此後猛增至三十多個。鄭和船隊在其第四、五、六次遠征中曾直抵非洲東海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南亞的臣服,使其成為明朝船隊的後勤基地。

這一局面在明成祖去世後急劇逆轉。明仁宗登基後,全面轉變對外政策,一面下令招撫安南黎利等人的叛軍,一面下令停止下西洋。從永樂十六年黎利起兵以來,明軍數次將之擊敗,安南局面尚能控制。但是,明仁宗誤信讒言,一味的招撫,導致貽誤戰機,叛軍不斷坐大。

到了明宣宗登基時,局面已經難以控制。宣宗雖有意強化對叛軍的武力討伐,然而用人不當,明軍不斷敗退,到了宣德元年的寧橋之役後,安南已經完全失控。

明軍在安南的失利直接導致了明朝在東南亞朝貢體系的鬆動。除了爪哇、占城和暹羅三國外,其他東南亞國家在宣德元年後竟都不再入貢。而占城同時也向安南稱臣。宣德三年,黎利趁著打敗明朝的餘威稱帝,不斷向外擴張,成為中南半島霸主。安南相繼攻滅占城,打敗寮國,其軍隊甚至一度打到了滿剌加(今馬來半島)。

為了挽回明朝在東南亞的霸權,明宣宗在宣德五年重新啟動了擱置已久的下西洋活動,這最後一次下西洋雖然起到一定效果,但是無法挽回失去安南帶來的國際影響。宣德以後,明朝在東南亞的朝貢體系虛化,宗主國地位名存實亡,明朝一度獲取的地區霸權和海洋霸權就此失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史論事 的精彩文章:

大明宦官帶兵征服東北,女真舉族投降,清朝:刪掉這段歷史

TAG:論史論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