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起兩種菩提心的主要方法就是這三個!

生起兩種菩提心的主要方法就是這三個!

生起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根本的方法是這三個:修心、積資、修定

這三個主要方法,每個方法又各自有三個方法,就總共九個。

修心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三個:無常、慈悲、二無我;

積資的方法也有三個,就是承侍上師、供養三寶、承侍僧眾;

求定也有三個,就是嚴持凈戒、祈請師承、身心寂靜。

1??首先是修心。

我們的執著心主要是三個:輪迴圓滿上執著、我愛執的執著,第三則是諸法上有自性、施設義可以找得到的執著。

我們的心不要跟著這三個執著混在一起,執著出現的時候要把它壓服,不跟著它跑。輪迴圓滿上的執著以出離心來幫助我們;我愛執以菩提心來調;對自他有情和外面的法的實執,透過空正見、二無我來調。

這裡講的修習無常,指的是無常等等整個四聖諦,就是出離心;修習慈悲,就是慈心、悲心、菩提心;修二無我就是空性,宗大師的《三主要道》就是抓到這三個。

2??然後積資的方法就是供養上師、三寶,還有僧眾和僧團。

密乘非常非常重視上師,供養上師或者尊敬上師(等同)供養千佛,等於見了千佛;供養千尊佛和千個本尊,不如供養我們面對的這個上師,這兩個功德完全沒有辦法比。

比如,瑪爾巴雖然很有成就,但卻沒有一生成佛,原因是什麼呢?他的老師那諾巴化現了喜金剛的一個壇城,然後看瑪爾巴會拜老師(那諾巴他自己),還是拜壇城。

要知道,這個壇城不是畫的也不是沙做的,是真實的哦!瑪爾巴見到壇城後,覺得上師可以常常見面,壇城是現在才出現,一下就會消失沒有了,所以一定先要拜見壇城,然後才拜上師。

當他拜了壇城再來拜那諾巴時,那諾巴說,你本來可以一生成佛,現在因為這個動作,今生你無法成佛。

這不是毀謗上師哦,就是前後的順序而已,它的影響就是不能一生成佛。以密乘來說,瑪爾巴的這個認知完全是有問題的。那若巴說,除了上師之外,沒有本尊,沒有壇城。

我們畫資糧田的時候,不管本尊、佛還是菩薩,都是從上師的心中現出來的,平常也要這麼修;有的時候只有上師就可以,其他都是含攝上師的裡面,沒有上師其他都不會存在。所以,承事上師是非常非常迅速的積聚資糧的方法。

然後就是供養三寶,我們有的時候會認為,眾生也是三寶主要照顧的對象,我們供養眾生或者布施眾生也可以。但是實際上,我們供養給三寶,三寶可以判斷哪一個眾生需要;我們直接布施眾生,有可能布施給了不該布施的人,甚至沒有幫助到眾生還有傷害,所以供養三寶比直接布施眾生好。

另一方面,三寶本身就非常殊勝,我們供養的話,加深與三寶的緣分,功德就比較大。而與眾生的緣份深的話,情況就不一定,像《入菩薩行論》說,眾生肯定有煩惱,愛自己捨棄他人的心肯定在。那我們跟他一起的時候,配合他的想法講話,就必須配合他的煩惱,就會讓他的煩惱增長造更多的惡業;不配合他,他又氣又煩惱,也造惡業,那怎麼辦呢?不講話最好。

所以,寂天菩薩說,我們跟眾生這樣子互動的時候,就要剛剛好的一個距離,因為修菩薩行所以不可以捨棄眾生,但完全配合也不行,一定要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果我們互動很深的話,他一定要我講,我不講不行;保持一個距離,不講沒有關係。所以我們對眾生幫忙、保持互動是真有幫助還是有害,很難說的。

供養三寶、多靠近三寶都沒有關係,三寶不會起煩惱,對三寶越親近越有好處,所以我們承事三寶這些要做。

承事僧眾方面,嚴格來說就是見道以上才叫僧寶,就是非常精進地修行,修行的程度到了已經不是凡夫變成聖者,真正的僧人是這個意思。

這裡沒有談在家、出家,見道就叫僧,沒有見道就不叫僧,嚴格來說就是這樣子。

要求沒有那麼高的話,生命完全投入修行的出家眾就算是僧寶,在家人裡面也是有精進修行的這種人,他們完全投入修行的時候,我們對他們幫忙支持,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積聚資糧的方法。

所以承侍上師、供養三寶、承侍僧眾,是我們積聚資糧的三個方法。

3??接下來是求定,這裡要注意一下,所謂的定,以世俗菩提心來說,是世俗菩提心證量的前面。世俗菩提心上一個深入的體悟生起定解,這就是所謂求定的這個「定」。

因為求定也是一個方法,三個根本的方法是方法不是結果,結果是生起世俗菩提心或空正見勝義菩提心的證量,「定」是三個方法裡面其中的一個。所以,這個定是什麼位置呢?還沒有生起菩提心的證量之前,這個結果出現之前。

持戒、依師的法、身心寂靜這三個方法,算是閉關的樣子。身體離開雜務到山上、安靜的地方,內心也完全沒有散亂,沒有亂七八糟天天想全世界跑的心,再以守戒為基礎,祈請師承也就是修依師的法。

道次第里說的「道之根本依師」,依止善知識是生起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所有證量的依靠。

對於道之根本是依師的法,我們有很多誤解,認為上師是道次第的根本,不是這個意思,道之根本不是形容善知識,而是依止善知識的這個修行。

要生起下士道、中士道的證量,上士道的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與)上師的緣分要打通。從老師那裡學了法,但是不理他、不尊敬,沒修依師,然後自己用功,會不會有希望生起這些證量?不可能。

念《傳承上師祈請文》以及《功德之本頌》,在從世尊到宗大師等所有的上師面前祈禱、祈求,然後供養曼達和三大義祈求(注),所謂祈請師承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證量是結果,修心、積資、求定是方法,這樣統合九義而修,兩種菩提心自然能夠在相續中生起。

真正的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生起的話,需要無造作的;如果不是無造作,偶爾有偶爾沒有,不叫真正生起,所以這裡講自然能夠在相續中生起。

註:三大義祈求:

1.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

2.從敬善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

3.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這個無惡不作的人晚年修瑜伽母法門去了凈土
為什麼84大成就者幾乎都是在家居士?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