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的真正意義

教育的真正意義

7月,總是讓人歡喜讓人憂。這幾天被高考和中考佔了頭條,每年這時都是各種招生、填報志願的新聞。考生家長也好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搜尋各種招生信息的、托關係找門路的、諮詢出國留學的等等,忙得團團轉。

在一片分數線的報道里,有幾個不容置疑的現象新聞顯得格外惹眼。

第一個:國際名校這幾年變得越來越不願意招收中國/華裔學生了。還真不能用一句「種族歧視」簡單概括。每年的中國申請者眾多,水漲船高是規律。而中國留學生作弊、找槍手、會考試卻不會和導師溝通、待在國人圈子裡等等報道不絕於耳,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學校,願意招收這樣的學生嗎?

第二個:在國際大公司的高級管理層,印度人的比例高達30%,而華裔卻寥寥無幾。不說高管,看看學術圈、金融圈、高端科技圈。一樣從名校畢業,成績優異的華裔學生和印度學生,華裔總吃閉門羹,而印度學生卻還能「挑三揀四」。以前我們總是認為印度學生的優勢是因為他們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蹩腳的印式英語是官方用語。但我們也有英語好的尖子生,怎麼就沒有突破重圍呢?

時不時還有名校碩士在家啃老的新聞刷新我們的三觀。那些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優秀學生,怎麼畢了業就不靈光了呢?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認為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其中包括家長包辦的教養方式給孩子留下了可能一生都無法擺脫的陰影。

教育是一個包含社會、學校、家庭等多維度的體系

啟蒙教育來自家庭。中國家長應該是全世界最操心的了。包攬了所有家務,為了孩子可以多點時間學習;包攬學校所有作業以外的「作業」;為了孩子能夠「全面發展」;擠破腦袋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培訓班,為了孩子能考高分,於是周末、小長假、寒暑假成了更忙碌的戰場。

老話說,事兒能教人。說的就是在自己動手幹活的時候能夠有所發現和收穫。掃地掃得快、洗碗洗得乾淨沒什麼了不起,甚至家長都覺得無關緊要,但是孩子能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反思與總結。自己經歷過勞動才懂得別人為自己的付出,才懂得感恩。

不喜歡的很難變成興趣,沒有興趣的自然難以堅持。為什麼拿著過硬文憑的中國學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又無法晉陞?陳教授認為很多中國學生念的就不是自己有興趣的專業,所以沒有持續的熱情,能夠啃下一紙文憑,卻無法在職業路上有所成就。

別說自己選專業,又有多少孩子是自己選的興趣班?我們在「為孩子好」的堅持下,剝奪了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和權利。小時候選擇的成本其實是很低的,家長從中了解了孩子的偏好與天賦,孩子也練習了選擇與判斷。自己選的才有責任感,不然不喜歡了只會丟一句「又不是我選的」,說的家長無力反駁。

學校是連接社會的橋樑和準備。以前對老師的要求是教書育人。教書:傳授知識只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是育人。現在呢?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崔永元老師說,我們的學校在灌輸「死」的知識點,而國外在培養能力。

現在確實很少提到育人了。因為育人需要心力和時間,現代社會「等不起」。短期內看不到效果,老師就無法量化自己的付出與成果。

我們的教師評比看的是學生的成績,成績是分數、是排名。學校的知名度靠的是名校錄取率,看的還是分數和排名。

國外的考試很多是開放性的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學生需要自己審題、搜索資料、自行論證;老師看的是論據和論點之間邏輯關係是否通順。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是對的。而我們從「標準答案」到「參考答案」,除了文字遊戲,沒有實質的改變。

人生更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自己的路要自己選、自己審、自己走。成功人士的經驗可以學習,卻無法複製黏貼。

教育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教育的真正價值和成績、學位無關,而只與生命的覺醒有關。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我們的學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於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很無知、很冷漠。作為教育者,也許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有很多課業要抓,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人文情懷,最重要的是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良知,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

對於父母,如果說我們養育孩子、送孩子去學校受教育是為了孩子今後的獨立,找到自我生命的價值的同時活得自在,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就該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鍛煉獨立能力的機會?在家庭、在學校活動中,都試著讓孩子有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試煉機會,一步一步發現真自我,而不要做「隱形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李箱iLuggage 的精彩文章:

TAG:行李箱iLugg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