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出現星變,天文官請求讓宰相或百姓擋災,國君的回應令人敬佩

國家出現星變,天文官請求讓宰相或百姓擋災,國君的回應令人敬佩

原標題:國家出現星變,天文官請求讓宰相或百姓擋災,國君的回應令人敬佩


文/格瓦拉同志


星相學在古代大行其道,天文官經常會按照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來預測世間的吉凶禍福,並深為帝王所相信。為應對不吉利的星象變動,天文官還創造出一系列攘除凶兆的儀式,將星座對國家或國君的災殃,轉移到官員、百姓身上,並成為一種「時髦」。然而春秋末期的宋景公在面對星變時,卻拒絕這樣做,並意味深長地說了三句話,令世人極為敬佩。那麼宋景公都說了些什麼呢?


宋景公是春秋著名的仁慈之君


宋景公名子欒,是宋元公之子,宋國第二十八任國君。宋景公在位時,正趕上春秋晚期、吳越兩國相繼稱霸的時刻,中原地區面對來自南方的挑戰,局面十分危峻。在這種情況下,景公一度聯合晉國,打著擁戴周王室的旗號,想重振中原的頹勢,可惜力不從心,夢想終究不了了之。


然而宋景公雖然是個「失敗」的英雄,但在歷史上的形象、名聲卻非常好,這並非緣於他的理想,而是因為他在位時說過的三句話,正是這三句話幫助他以「仁義之君」的形象進入史冊,成為千古頌揚的對象。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三句話呢?一切還要從宋景公年間的一場星變說起。


「熒惑守心」的示意圖


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司星(主管觀察星相、研究天文)向國君彙報,稱宋國的分野「心宿」被「熒惑」星入侵,預示著國家將有刀兵之災,請求國君設法攘除。景公聽後憂心忡忡、寢食不安,沉思良久也想不出解決的辦法(「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


首先需要解釋幾個概念,古人篤信星象,經常按照星座的異動來推測天理命數、吉凶禍福,而「熒惑」即火星,往往預示著戰爭;「分野」,即與每個地區相對應的星座,「熒惑守心」即火星侵入宋國的分野,預示著宋國將會發生戰爭;「攘除」即通過做法的方式,將星變對國家或國君的危害,引到他人或他國身上。


對於該如何消除星變,宋景公一籌莫展


司星子韋見國君一籌莫展,便試探著對他獻計:「主公何不嘗試著做法,將災殃轉移到輔相身上呢?」景公聽後搖搖頭:「輔相是寡人的股肱,不僅是位仁義君子,而且於國於民都有大功勞,怎麼可以將災禍轉移到他身上呢?」子韋想了想,又說道:「既然輔相不行,那麼轉移到百姓身上,怎麼樣?」景公聽後,繼續搖頭:「國君是因百姓而存在,責任在於撫養百姓,怎能可以禍害他們呢?」


子韋聽後連連讚歎,然後又獻計到:「如果前兩者都不合適,那麼將災殃轉移到收成方面,怎麼樣?」景公聽後還是大搖其頭:「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土地有收成百姓才能存活。如果把災殃轉移到收成上,百姓便會遭受饑荒,到時候寡人還靠什麼做君主呢?」景公嘆了口氣,接著說道:「如果一切都是天意,那麼就請上天把災殃降臨到寡人的頭上吧!」



宋景公對司星子韋提出的建議連連拒絕

子韋被景公的仁義之心徹底征服,激動地對他說:「主公不必過於擔憂,微臣聽說天帝雖高高在上,卻能聽到人世間的言語,而察知其善惡。您的這番仁義言論必然會被天帝聽到,他在稱讚您的同時,也會令星相發生動移。」景公聽後笑著說:「但願如此吧。」


結局果然如子韋所料,不久後,「熒惑」果然在宋國分野消失,向其他方位移動三度。宋國上下得知消息後無不歡欣雀躍,紛紛稱讚宋景公,認為正是他的仁義言論感動上天,才使得宋國避免災殃。此事過後,景公在君位上又延續了27年時間,最後高壽而終。後代史學家在議論宋景公時,往往會把他「超長待機」的在位時間,解讀為仁義言論所帶來的回報。



古代用於觀測星象的觀星台

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史記》、《資治通鑒》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小股侵略軍戰敗後滯留中國,子孫繁衍200年,15年前才獲得國籍
令中原極頭疼的遼國名將,終被宋兵射死,死後兩國卻實現百年和平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