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小暑時節天氣悶熱咋應對?這些飲食習俗可參考

小暑時節天氣悶熱咋應對?這些飲食習俗可參考

中新網客戶端7月7日電(記者 上官雲)《中國天文年曆》顯示,7日小暑節氣正式到來。在此期間,人們也將迎來「三伏天」,「防暑降溫」成為生活的一大關鍵詞。應對悶熱天氣,民間有不少飲食養生習俗可參考。

資料圖:民眾泛舟度小暑。中新社發 楊可佳 攝

小暑咋來的?

——它是「三伏天」的「預演」

小暑的日期如何確定?一個簡單的判斷,就是太陽達到黃經105°之時,大致在每年公曆7月上旬。它是二十四節氣里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古代有一本書,對「二十四節氣」做出了註解,名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中也對小暑有所記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的意思是炎熱,小暑便表示「小熱」,某種程度上,是「三伏天」的「預演」。

從氣溫等因素出發,古人把小暑分為三個階段,也稱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第一候就說明了小暑時節的炎熱程度:連風中都帶著熱浪。蟋蟀要跑到庭院牆角下避暑熱,老鷹則更多在涼爽的高空活動。

資料圖:瘦西湖荷花嬌艷綻放 「小暑」賞荷正當時。孟德龍 攝

「可以這麼說,節氣就是個時間概念,相當於9點上課,12點吃飯等等。」民俗學者王娟解釋,小暑不是節日,習俗並不複雜,「這個節氣之後,天氣開始悶熱,即民間所謂的『上蒸下煮』。」

如何應對悶熱天氣?

——這些飲食養生習俗可參考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小暑之後很快「入伏」,雖然高溫天氣對一些農作物生長有利,但很容易讓人感覺身體有些不適。在民間,有一系列飲食養生方面的習俗,調節脾胃。

由於高溫高濕,古人認為,這會導致人體「陽氣」喪失較多,所以需要適當進補,比較流行的食俗是喝羊湯,祛除濕毒。徐州等地入伏吃羊肉,就叫「吃伏羊」,據說,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

資料圖:正值小暑節氣,當晚,上海庄行伏羊節舉行開鍋儀式。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小暑前後,新糧食也會收穫,這時就要「食新」,比如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者吃新白面做的麵條,慢慢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小暑吃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藕中所含碳水化合物較多,還有鈣、鐵以及多種維生素,具有清熱養血的功效。把鮮藕用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食用,還能安神。

「鴨湯、冬瓜湯性涼,比較適合夏季食用。」王娟說,同理,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用荷葉、土茯苓、薏米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也可以適當食用」。(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衛視 的精彩文章:

夏天的標配西瓜是人人可以吃的嗎?這六種人萬萬不能做吃瓜群眾!
祖宗三代移民,特朗普過河拆橋?

TAG:鳳凰衛視 |